“人体解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课程编码:BASM310840
课程学时:64(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48)
课程学分:2.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法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崔慧先,李瑞锡. 局部解剖学. 5年制.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Wang Huaijing, Liu Yong. A Textbook of Regional Anatomy (5th edition). Changchun: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3.Susan Standring. Gray's Anatomy 40th Editi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 2009.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
1.培养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和解剖操作技能,能熟练在尸体上解剖出相关的结构。
2.培养对解剖出的结构层次、边界、器官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等观察学习能力,并学习绘制出一些结构线条简图。
3.掌握人体各局部解剖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局部解剖学英文词汇。
4.培养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及会阴、背和脊柱区、上、下肢),研究各区域内结构和器官位置、毗邻、层次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通过实地尸体解剖操作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知识,掌握局部解剖学内容,了解局部解剖学知识临床应用和意义,并加强解剖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本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局部解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会理解局部结构与整体间的联系和统一。
2.掌握局部解剖学中的基本操作技能。认真操作很重要,并进行记录和仔细观察。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
1. 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定义。掌握解剖器械使用。掌握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2. 学会人体的层次和基本结构。学会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3. 了解本门课在医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绪论 |
0.5 |
|
|
|
|
√ |
|
|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节 概述
学会头部的境界与区分、面部与颅部的划分。学会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第二节 面部
1. 掌握皮肤及浅筋膜特点。掌握面部浅层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及腮腺鞘,掌握穿过腮腺的结构及其排列关系。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掌握上颌动脉的经行、分支和分布。
2. 学会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投影及其临床意义。学会腮腺导管的投影、面神经的分支类型。
3. 了解表情肌配布。了解颞下窝的位置及筋膜间隙、交通关系。
第三节 颅部
1. 掌握额顶枕区层次结构。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2. 学会颅部分区。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1 |
0.5 |
|
|
|
|
|
|
|
1.2 |
1 |
|
|
|
√ |
√ |
|
|
1.3 |
0.5 |
|
|
|
√ |
|
|
|
1.4 |
|
|
|
|
|
√ |
|
|
1.5 |
|
|
|
|
|
√ |
|
|
第二章 颈部
第一节 概述
1.学会颈部的境界与区分。学会颈部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2.了解颈部与项部划分、颈部各三角的构成。了解颈部结构配布特点。
第二节 颈浅层结构和颈筋膜
1.掌握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掌握颈筋膜的层次结构
2.学会筋膜间隙及其交通关系。
3.了解颈阔肌。
第三节 颈前区
1.掌握颈动脉三角边界、内容。掌握肌三角边界、内容。掌握甲状腺区的局部解剖,甲状腺区前面的层次结构;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
2. 学会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
3.了解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1. 掌握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及浅层结构。掌握胸锁乳突肌区深面的结构及毗邻关系。
2. 学会颈根部和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第五节 颈外侧区
学会枕三角的境界、内容。学会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内容。
第六节 颈部淋巴引流
了解颈部浅、深淋巴回流。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1 |
0.25 |
|
|
|
|
|
|
|
2.2 |
0.25 |
2 |
|
|
√ |
|
|
|
2.3 |
1 |
2 |
|
|
√ |
|
|
|
2.4 |
0.5 |
2 |
|
|
√ |
|
|
|
2.5 |
|
2 |
|
|
√ |
√ |
|
|
2.6 |
|
|
|
|
|
√ |
|
|
2.7 |
|
|
|
|
|
√ |
|
|
2.8 |
|
|
|
|
|
√ |
|
|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 概述
了解胸部的境界与区分。了解体表标志和胸部的标志线。
第二节 胸壁
1.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肋间隙的构成及其内容。
2. 学会胸壁层次。学会胸部肌肉的名称和区分。学会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了解胸内筋膜的配布,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膈
1. 掌握膈的特点和薄弱区。
2. 学会膈位置和分部。
3.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第四节 胸膜及胸膜腔
1.掌握胸膜腔及胸膜隐窝的构成,掌握胸膜顶及各胸膜隐窝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了解胸膜体表投影。
第五节 肺
1. 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掌握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位置和形态结构。
2. 了解肺叶及肺段临床意义。了解肺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 纵隔
1.掌握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掌握上纵隔内器官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掌握心包的组成和心包斜窦、横窦及前下窦的位置与其临床意义。掌握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等的毗邻关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掌握动脉导管三角的围成和内容。
2.学会左侧、右侧观察纵隔结构。
3.了解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及其与食管静脉的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1 |
0.25 |
|
|
|
|
|
|
√ |
3.2 |
1 |
1 |
|
|
√ |
|
|
|
3.3 |
0.25 |
1 |
|
|
√ |
|
|
|
3.4 |
|
2 |
|
|
√ |
√ |
|
|
3.5 |
|
0 |
|
|
√ |
√ |
|
|
3.6 |
0.5 |
4 |
|
|
|
|
|
|
3.7 |
|
|
|
|
|
√ |
|
|
3.8 |
|
|
|
|
|
√ |
|
|
第四章 腹部
第一节 概述
1. 学会腹部的境界与区分。
2. 了解腹部体表标志。了解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1.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特点。掌握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的分布。掌握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内容。掌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分布。
2. 学会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腹直肌配布特点、起止和作用。学会腹直肌鞘构成和特点。学会腹部固有筋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的特点。
3. 了解皮肤及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流注、皮神经的分布。了解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成的关系。了解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第三节 结肠上区
1. 掌握胃的形态、位置、血供、淋巴引流、神经分布及其毗邻。掌握食管腹部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掌握十二指肠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和十二指肠悬韧带。掌握肝形态、位置、毗邻、肝蒂与固定装置。掌握胆囊和肝外胆道构成、分段及其毗邻。掌握胰形态、位置及毗邻。掌握脾形态、位置、脾蒂、脾的固定装置。掌握腹腔干行程、分支、分布。
2.学会胃结构。
3.了解胆囊变异。了解Glission系统、肝静脉系统和肝的分叶与分段。
第四节 结肠下区
1.掌握空、回肠位置、形态结构和系膜。掌握阑尾位置、根部体表投影,阑尾的系膜与血管。掌握结肠形态、区分、各部的血液供应、神经分布和淋巴回流。掌握肠系膜上和下动脉起始、经行、分支和分布。掌握肝门静脉组成、位置、属支和毗邻。门腔静脉间的交通途径。
2.学会小肠结构。
3.了解小肠动脉分布特点。
第五节 腹膜后隙
1. 掌握腹膜后间隙的概念和内容。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掌握肾的被膜及肾上腺。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和狭窄。
2. 学会下腔静脉的位置与属支。学会腹主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
3. 了解肾段的概念、肾血管的变异。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4.1 |
0.25 |
|
|
|
|
|
|
|
4.2 |
0.5 |
2 |
|
|
√ |
|
|
|
4.3 |
1.25 |
4 |
|
|
√ |
|
|
|
4.4 |
1 |
4 |
|
|
√ |
|
|
|
4.5 |
1 |
2 |
|
|
√ |
|
|
|
4.6 |
|
|
|
|
√ |
√ |
|
|
4.7 |
|
|
|
|
|
√ |
|
|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 概述
学会盆部与会阴的境界、区分和表面解剖。
第二节 盆部
1.掌握盆的表面标志。掌握直肠位置、形态、毗邻、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掌握盆膈构成。掌握膀胱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引流、神经支配。掌握子宫位置、固定装置、形态、毗邻、血供、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掌握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掌握位置和毗邻。
2.学会卵巢的位置、形态和固定装置。学会髂总血管、髂内动脉在盆部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3. 了解骨盆整体观、骨盆的组成、大小骨盆的区分。了解骶丛、盆内脏神经的位置和分布。了解盆静脉丛的位置。了解盆筋膜和间隙。
第三节 会阴
1.掌握会阴境界、分区及表面标志。掌握肛门三角和尿生殖三角区结构特点。掌握尿生殖膈和盆膈构成、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构成及其内容。掌握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掌握肛管形态结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2.学会阴囊的层次结构、睾丸被膜、精索的组成及其被膜。
3.了解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分支分布。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5.1 |
|
|
|
|
|
√ |
|
|
5.2 |
1 |
|
|
|
|
|
|
|
5.3 |
1 |
|
|
|
|
|
|
|
5.4 |
|
|
|
|
|
√ |
|
|
5.5 |
|
|
|
|
|
√ |
|
|
第六章 脊柱区
第一节 概述
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了解脊柱区的体表标志。
第二节 层次结构
1. 掌握脊柱区肌肉的层次、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掌握胸腰筋膜的概念。
2. 学会背皮神经特点。
3. 了解脊柱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配布。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6.1 |
|
|
|
|
|
√ |
|
|
6.2 |
|
|
|
|
|
√ |
|
|
6.3 |
|
|
|
|
|
√ |
|
|
6.4 |
|
|
|
|
|
√ |
|
|
第七章 上肢
第一节 概述
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区分。了解表面解剖。了解上肢的长度、轴线及对比关系。
第二节 肩部
1.掌握腋窝位置、构成、内容。掌握腋动脉分段、分支、臂丛的束及分支、分布。掌握腋动脉与臂丛的毗邻关系。掌握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及流注关系。掌握腋腔淋巴结的位置和回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三边孔(隙)与四边孔(隙)构成和通过的结构。
2.学会肩部肌的名称和位置。学会肌腱袖的构成及临床意义。学会胸前壁层次结构和通过锁胸筋膜的结构。
3.了解肩部的分区及各区的内容。了解肩周动脉吻合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臂部
1.掌握臂前区浅静脉、皮神经起始、经行、注入、分布。掌握肱二头肌内侧沟、肱骨肌管位置、构成、内容。掌握桡神经及肱深血管的行程、分支及分布。掌握肱血管、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行程。
2.学会臂部前、后群肌肉的位置关系、起止、神经支配和作用。
3.了解臂部前骨筋膜鞘和后骨筋膜鞘的构成。了解臂中部横断面结构。
第四节 肘部
1.掌握肘前区浅层结构,包括浅静脉的吻合类型及其应用意义,皮神经的位置。掌握肘窝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2.学会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3.了解肘后区浅、深层结构。
第五节 前臂部
1. 掌握尺、桡血管、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行程与分布。掌握骨间后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2. 了解前臂前区浅层结构。了解前骨筋膜鞘的构成。了解前臂后区浅层结构、后骨筋膜鞘的构成。
第六节 腕和手
1.掌握腕前区层次结构。掌握腕管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浅静脉及皮神经分布。掌握手掌皮肤及浅筋膜特点、皮神经的分布。
2.学会手掌层次结构。
3.了解手掌深筋膜、掌腱膜的构成及掌中间筋膜鞘的构成、结构层次,以及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交通关系。了解腕后区及手背层次结构。了解深筋膜的附着、手背间隙,肌腱的排列和结构特点。了解手指皮肤、皮下组织、腱鞘及滑液鞘的构成及内容。了解指背腱膜的构成、附着。了解指端密闭间隙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7.1 |
0.25 |
|
|
|
|
|
|
|
7.2 |
1 |
4 |
|
|
√ |
|
|
|
7.3 |
0.25 |
4 |
|
|
√ |
|
|
|
7.4 |
0.25 |
2 |
|
|
√ |
|
|
|
7.5 |
0.25 |
2 |
|
|
√ |
|
|
|
7.6 |
|
|
|
|
|
√ |
|
|
7.7 |
|
|
|
|
|
√ |
|
|
7.8 |
|
|
|
|
|
√ |
|
|
第八章 下肢
第一节 概述
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区分。了解表面解剖。了解下肢的长度、力线、角及测量线。
第二节 臀部
1.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以及出入这些孔道的血管和神经。
2.学会臀部境界、分区和表面解剖。学会臀区皮神经分布。
3.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型。了解髋关节周围的动脉吻合网深层结构。
第三节 股部
1. 掌握肌腔隙与血管腔隙构成、内容。掌握股三角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股三角的交通关系。掌握股鞘与股管构成、内容。掌握收肌管的构成及内容。掌握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股动脉行程与分布。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2. 学会股前区浅血管和皮神经的分布、浅淋巴群的分群,位置及流注关系。掌握阔筋膜及其所构成髂胫束和隐静脉裂孔(卵圆窝)的形态结构特点。
3. 了解股部境界与分区。了解股部前及内侧骨筋膜鞘的构成。了解股后区皮肤与浅筋膜、皮神经分布。了解股部中部横切面结构。
第四节 膝部
1.掌握腘窝的境界、位置、及其内容的毗邻、交通关系。掌握腘动脉分支和分部。
2.学会膝部境界与区分。
3.了解膝后区皮肤及浅筋膜、皮神经。了解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第五节 小腿部
1.掌握胫前动脉、神经的起止、行程及分布、腓浅神经的行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小腿后区浅层结构。掌握胫后动脉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2了解小腿部前区浅层结构。了解小腿前骨筋膜鞘的构成。了解小腿后骨筋膜鞘的构成。
第六节 踝与足部
1. 掌握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掌握浅静脉与皮神经的分布。掌握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
2.了解踝前区皮肤与浅筋膜特点。了解踝后区皮肤与浅筋膜特点。了解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了解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8.1 |
0.25 |
|
|
|
|
|
|
|
8.2 |
0.25 |
2 |
|
|
√ |
|
|
|
8.3 |
1 |
2 |
|
|
√ |
|
|
|
8.4 |
0.25 |
2 |
|
|
√ |
|
|
|
8.5 |
0.25 |
2 |
|
|
|
|
|
|
8.6 |
|
|
|
|
√ |
√ |
|
|
8.7 |
|
|
|
|
|
√ |
|
|
8.8 |
|
|
|
|
|
√ |
|
|
五、实践环节:
章 |
内 容 |
参考学时 |
1 |
绪论、下肢 |
8 |
2 |
上 肢 |
10 |
3 |
头 部 |
0 |
4 |
颈 部 |
8 |
5 |
胸 部 |
8 |
6 |
腹 部 |
12 |
7 |
盆部与会阴 |
0 |
8 |
背部与脊柱 |
2 |
|
总学时 |
48 |
六、课外学时分配:
章 |
内 容 |
参考学时 |
1 |
绪论、下肢 |
3 |
2 |
上 肢 |
3 |
3 |
头 部 |
4 |
4 |
颈 部 |
2 |
5 |
胸 部 |
2 |
6 |
腹 部 |
4 |
7 |
盆部与会阴 |
4 |
8 |
背部与脊柱 |
4 |
|
总学时 |
26 |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表现占30% (考勤5分,作业5分,提问5分,操作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