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后的新设专业,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本专业学生完成五年的本科院校教育成绩合格达到本科毕业要求后直接进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三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实行两段一体化培养,从而理顺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本专业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培养,其中本科阶段培养参照普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要求进行,五年本科阶段考核合格者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并直接进入三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要求参照《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执行。学生通过相关考核和答辩,最终获得硕士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实现“四证合一”。
以下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融医学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一体,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比较扎实的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熟练临床诊治能力、较强的临床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独立、规范的承担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住院医师”。
二、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不断追求卓越。
3.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在执业活动中重视医疗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5.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6.具有团队合作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好医患、医护及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目标要求: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国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10.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实践技能要求: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内、外、妇、儿、传各学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5.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7.能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解决临床问题。
8.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11.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2.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3.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健康与社会责任要求:
1.具有保护并促进个体和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
2.能够了解影响人群健康、 疾病和有效治疗的因素, 包括健康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相关问题, 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以及社会经济、 心理状态和自然环境因素;
3.能够以不同的角色进行有效沟通, 如开展健康教育等;
4.解释和评估人群的健康检查和预防措施, 包括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 患者随访、 用药、 康复治疗及其他方面的指导等;
5.能够了解医院医疗质量保障和医疗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权限, 重视患者安全,及时识别对患者不利的危险因素;
6.能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组成部门的职能和相互关系, 理解合理分配有限资源的原则, 以满足个人、 群体和国家的健康需求;
7.能够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
三、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相关学科:预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
四、学制、学位授予与毕业条件
学制8年,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硕士。
毕业条件:本科阶段最低完成课内220学分及课外实践8学分,军事训练考核合格,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CET-4)),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考试合格,方可获得本科阶段学位证和毕业证。
本科阶段毕业方可进入研究生专业学位规范化培养阶段,临床规范化培养阶段的课程及考核要求等参照《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执行。
五、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公共卫生学等。
六、专业核心课程
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
七、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含临床通科实习)、早期接触临床、科研能力与方法训练、预防医学实践、社区医疗实践、学生境外交流与实践等,具体要求见“选课说明与要求”。
八、选课说明与要求
1.课程模块设置说明
课程教学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模块。其中:
通识教育类课程模块包括:公共课程24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3学分,军事理论1学分,大学英语8学分,体育2学分),基础通识类核心课和基础通识类选修课各6学分。
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应的必修与选修课程。
2.各模块选修课要求
基础通识类核心课和基础通识类选修课要求医学类学生在《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命关怀与社会认知》、《文学与艺术》、《中国与世界》、《哲学智慧与推理分析》5个课程模块按照个人兴趣至少各选修3门课程,各6学分。
英语课程包括4学分英语必修课程和4学分英语拓展类选修课程。学生须参加第一学年小学期外语强化夏令营,此为必修环节。公共英语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自主学习三部分,学生需全部选择并完成相关教学要求方可获得相应学分;选修英语辩论课程,应先修公共英语演讲课程。
体育1-4学期为必修,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
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为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可多选。
学生在第三学年末可预选导师,在第五学年实习期间利用周末可提前完成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专业课程教学注重课程整合与新型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的融入,体现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整合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教学内容,增加医患沟通技巧、临床思维培养、医学信息等教学内容。内科学、外科学按照系统模块并行衔接安排教学内容,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为“以疾病问题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模块形式,有助于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体现疾病处置能力培养的联系性和连贯性;将PBL+CBL教学法、翻转课堂、MOOC、高端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3.集中实践的说明与要求
1)严格实践环节训练,将基本技能训练贯穿渗透专业教育全程:生物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生物医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临床医学基本技能训练、临床教学见习在临床理论教学过程和小学期内集中进行,临床通科实习50周安排在第8-10学期进行,并设有个性化选修实习内容。
2)强调素质能力教育,丰富小学期及暑期实践活动,体现教学计划的紧密衔接及“早实践、早临床、早社区”的教学理念。包括:军事训练安排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英语、计算机能力训练在第一学年小学期以强化夏令营形式进行为必修环节;PBL训练活动(强化讨论式、引导式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安排在第二学年小学期进行;社区医疗实践(2周)、预防医学实践在第三学年小学期进行;临床技能集中训练及考核在第8学期进行,考核不通过者不可进入通科实习。早期接触临床活动(2周)安排在第二学年暑假进行,通过这些活动将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有关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职业素养、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3)科研能力与方法训练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始,包括 “三创”教育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方法训练等,实现将科学研究理念贯穿医学教育全程。
4)鼓励学生参加以“夏令营”等活动为主的境内、外短期交流实践活动。
4.课外8学分具体要求参照学生处有关文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