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教学大纲 > 正文

BASM312540生理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7日 点击数: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编码BASM312540

   64(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4.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法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Hall JE,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3th Ed,Philadephia:Saunders,

ELSERVIER,2015.

4.Johnson, Leonard R. Essential Medical Physiology. 3th Ed, Yew York; Elsevier. 2003

5.韩济生.神经科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6.关新民.医学神经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吕国蔚.实验神经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

目的:根据培养目标,生理学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要为毕业后的提高做一定准备。为此,生理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和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表现的物理化学本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各个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在机制,特别是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的功能是怎样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2.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以利学生阅读英语专业书刊。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

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掌握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熟悉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掌握 体液及其组成,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稳态的维持和生理意义

熟悉 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稳态概念的扩展。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馈(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控制系统。

熟悉 体液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了解 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1.1

0.5








1.2

0.5








1.3

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 物质的跨膜转运。  

了解 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和液态镶嵌模型。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熟悉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熟悉 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路径: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电活动    

掌握 静息电位的概念和特点,极化、超极化、去极化、超射、复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和平衡电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和静息电位的形成,钠泵的生电作用。动作电位、锋电位、后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和可扩播性,阈值的概念;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电化学驱动力,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膜对离子通透性变化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播:局部电流的概念,动作电位传播的不衰减特征,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经缝隙连接向另一细胞的传导。

掌握 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熟悉 电紧张电位的概念。

熟悉 局部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局部电位的概念和特征。

4. 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熟悉 横纹肌的收缩和舒张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了解 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分类、电活动、收缩机制和神经调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2.1

0.5








2.2

1








2.3

7








2.4

1.5








 

第三章  血液

1. 血液生理概述

熟悉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及正常值。正常人的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浆渗透压,血浆的 pH 和缓冲系统。        

了解 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蛋白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血细胞生理  

掌握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下沉原因,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的概念。红细胞的功能。

熟悉 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和形态,贫血的概念。

熟悉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和辅助因子,内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爆式促进活性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性激素,红细胞的寿命和破坏。        

熟悉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

熟悉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的寿命和破坏。        

了解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个体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变迁,造血干细胞的特点和造血过程,造血微环境的概念。

3. 生理性止血

掌握 生理性止血和出血时间的概念。

熟悉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清、凝血因子、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概念,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生理性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4. 血型和输血原则    

掌握 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概念

掌握 红细胞血型: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

熟悉 白细胞和血小板血型。

了解 成分输血。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3.1

0.5








3.2

1.5








3.3

1








3.4

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掌握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的。

掌握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心脏的效率、每搏功、每分功。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熟悉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了解 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和心音图的概念,第一、第二心音

2.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掌握 工作细胞(心室和心房肌)和自律细胞(主要是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掌握 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自律性:自律性、窦性节律、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和异位起搏点的概念,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机制,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特点和意义,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熟悉 体表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形态及其意义。        

熟悉 心肌细胞分类和特殊传导系统。

了解 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血管生理    

掌握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熟悉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相互关系(血流动力学)。

熟悉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及其特点,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生理意义,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血流动力学和基本功能。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的生成与回流,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了解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脉搏。        

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掌握 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的概念和作用。

熟悉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的起源、递质和受体,以及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熟悉 交感舒血管纤维的支配组织、递质和受体、特点和作用;其他心血管神经纤维。

熟悉 心血管中枢的概念;心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的概念和作用。

熟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其他体液因素(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内皮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钠尿肽等)。        

了解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了解 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了解 局部血流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5. 器官循环    

熟悉 冠脉循环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了解 肺循环的概念及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的概念和生理作用。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4.1

3








4.2

3








4.3

4








4.4

3








4.5

1








 

第五章  呼吸

1. 肺通气

掌握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掌握 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 呼吸及其全过程的三个环节。

熟悉 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和原动力,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形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及其在呼吸周期中的变化,人工呼吸及其原理。

熟悉 肺通气的阻力:肺和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

熟悉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最大呼气流速-容积曲线;呼吸功。

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熟悉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气体扩散速率,气体的分压差,扩散系数(S/ MW ),扩散面积和距离(呼吸膜的结构),温度;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

了解 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和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掌握 紫绀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氧的运输:氧的运输形式,Hb与氧结合的特征,Hb氧容量、Hb氧含量、Hb 氧饱和度的概念。

了解 氧离曲线的特点、意义和影响因素。        

4. 呼吸运动的调节    

熟悉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 、H+ 和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二氧化碳 、H+ 和低氧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了解 呼吸中枢:切脑实验和微电极记录,脊髓,低位脑干背侧呼吸组和腹侧呼吸组、脑桥呼吸组,高位中枢。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5.1

1








5.2

1








5.3

1








5.4

1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 消化生理概述    

掌握 消化和吸收、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熟悉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了解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        

2.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熟悉 食管下括约肌及其作用。        

了解 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食管的蠕动。

3. 胃内消化    

掌握 胃黏膜的分泌细胞,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的分泌及分泌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和胃黏膜的保护机制。

掌握 胃运动的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胃排空的及其控制:胃内促进排空和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因素.

熟悉 胃液分泌的调节:促进和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生长抑素);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脂肪、高张溶液)。

熟悉 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

了解 呕吐。        

4. 小肠内消化    

掌握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分泌、排放及其调节。

了解 小肠液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的运动: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回盲括约肌的活动;小肠运动的调节。        

5. 肝脏的消化功能和其他生理作用

了解 肝脏的功能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肝功能的储备和肝脏再生。

6. 大肠的功能    

了解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形式和排便。        

7. 吸收    

掌握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熟悉 食物吸收的途径和机制;水、无机盐、糖、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的吸收机制和途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6.1

1








6.2








6.3

1








6.4

1








6.5








6.6








6.7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能量代谢    

掌握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环境温度。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状态,体表面积定律,单位与表示方法,生理变动、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 能量代谢的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糖、脂肪和蛋白质在能量的供应和储存中的地位,ATP 和 CP 在能量的转移、储存和利用中的作用,能量平衡。

熟悉 能量代谢的测定: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测定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双标记水法),间接测热法的测算方法。

2. 体温及其调节    

掌握 主要产热器官,产热方式(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骨骼肌活动、寒战和非寒战产热),产热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体的散热部位和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汗腺的神经支配和发汗的分类,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熟悉 体温的概念,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等变动)。

了解 体温调节: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外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7.1

1








7.2

1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熟悉 球旁器的组成及其功能,滤过膜的构成,肾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了解 肾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和肾的其他功能。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掌握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 肾糖阈、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的概念。

熟悉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的转运

熟悉 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

了解 氢离子、氨根离子、钾离子的分泌。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熟悉 内外髓质部渗透梯度的形成机制,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了解 尿液的稀释及其机制,尿液的浓缩及其机制:肾髓质部渗透梯度,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现象。

5. 尿生成的调节    

熟悉 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定比重吸收)。

熟悉 体液调节: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其他激素。        

了解 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6. 清除率    

熟悉 清除率的概念和测定,利用清除率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推算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了解 自由水清除率的概念。        

7. 尿的排放

熟悉 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了解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8.1

1








8.2

1








8.3

1








8.4

1








8.5

1








8.6

0.5








8.7

0.5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掌握 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和分类,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熟悉 神经元及其一般功能,树突和轴突的主要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和纤维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熟悉 突触的可塑性:强直后增强,习惯化和敏感化,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

熟悉 递质和受体的基本概念;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共存现象,递质的代谢;受体的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的作用机制、受体的浓集、受体的调节。      

熟悉  反射的分类,反射弧,反射的基本过程和中枢控制,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的易化。

了解 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了解 人体内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氨基酸类、肽类、嘌呤类、气体分子类递质及其受体,以及其他递质和受体系统。

2.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掌握 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第一、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的功能特征),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掌握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熟悉 感觉传入通路(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特异与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

熟悉 内脏痛及其特点,体腔壁痛,牵涉痛及其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

熟悉 感受器的一般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编码功能和适应现象。        

熟悉 躯体感觉(本体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的感受器及其适宜刺激,快痛和慢痛以及致痛物质。        

熟悉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简化眼,眼的(近)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近反射、双眼会聚)和瞳孔对光反射,以及复视的产生机制。

熟悉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和外段的超微结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的功能特征,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视锥细胞的感受器电位,颜色视觉和三原色学说,色盲和色弱。

熟悉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和骨传导。

了解 嗅觉、味觉感受器及其一般性质。

了解 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了解 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了解 眼的折光能力降低(老视)和调节异常(近视、远视、散光)。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结构特点(色素上皮、视杆和视锥两种感光细胞及其在视网膜上的分布、生理盲点

了解 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视敏度、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了解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了解 耳蜗的感音换能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毛细胞兴奋和感受器电位,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内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总和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复合动作电位和单纤维动作电位。

了解 前庭器官的感受器(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适宜刺激(角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运动),前庭器官的功能。前庭反应:前庭姿势调节反射、自主神经反应和眼震颤。        

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掌握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

掌握 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其功能特征,其他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及其功能。

熟悉 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中枢对姿势的调节:脊休克的概念以及通过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来了解脊髓对运动的调节功能。

熟悉 去大脑僵直和去皮层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熟悉 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了解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了解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了解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的功能。        

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熟悉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

了解 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体温、水平衡、下丘脑内分泌功能、生物节律等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概念。摄食、饮水和性行为的调节;恐惧和发怒(防御反应),愉快和痛苦,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情绪生理反应和动机。        

5.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    

熟悉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表现、意义和发生机制。

了解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的概念,脑电图的波形、意义及其形成机制,皮层诱发电位及其意义。觉醒和睡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觉醒状态的维持        

6. 脑的高级功能    

掌握 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操作式条件反射,人脑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人类记忆的过程;遗忘和遗忘症;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熟悉 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大脑皮层的语言活动功能

了解 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9.1

3








9.2

2








9.3

4








9.4

2








9.5

1.5








9.6

1.5








 

第十章  内分泌

1. 内分泌与激素

掌握 内分泌、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的细胞通讯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内在分泌等。熟悉 激素作用概述。激素的化学分类(胺类、多肽和蛋白质类、脂类)。

掌握 激素的细胞作用机制: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胞内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特异作用,信使作用,高效作用,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允许作用)。

熟悉 激素分泌的调控:生物节律性分泌,体液调节(轴系反馈调节,体液代谢物反馈调节),神经调节。

2.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

熟悉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调节肽(共 9 种)及其主要作用,腺垂体激素(共 7 种),生长激素、催乳素和促黑(素细胞)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促激素的概念和种类。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下丘脑-垂体束,神经垂体激素:缩宫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 甲状腺内分泌

熟悉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合成、储存、分泌、运输与降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4. 甲状旁腺、维生素D与甲状腺 C 细胞内分泌

了解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维生素 D 3 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 胰岛内分泌

了解 胰岛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6. 肾上腺内分泌

了解 皮质激素的种类及产生部位,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肾上腺雄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

7. 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内分泌

了解 组织激素(前列腺素、瘦素),功能器官(心、肝、消化道、肾、胎盘等)产生的心房钠尿肽、IGF、胃肠激素、肾素、hCG 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10.1

2








10.2

1








10.3

1








10.4








10.5








10.6








10.7








 

第十一章  生殖

1.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了解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合成、运输、代谢和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了解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和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子宫周期,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卵巢功能的衰退。

3. 妊娠与分娩

了解 受精与着床,妊娠的维持与激素调节,胎盘内分泌,分娩。

4. 性生理与避孕

了解 性成熟、性兴奋与性行为、避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11.1








11.2








11.3








五、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考勤,10%)、过程性考核I(20%)、过程性考核II(期中闭卷考试,20%)、期末闭卷考试(5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