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课程编码:CLIM401848
学    时:72(理论学时:36实验学时:36) 
学    分:3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法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基础课
目的: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医学影像学所涵盖的内容和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了解不同成像技术所得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便于优选与综合应用,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简介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研究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与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普通X线、CT和MRI)。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影像学表现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常见疾病影像表现观察、分析与诊断的水平,为更好地学习与理解临床医学各门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影像检查的方法
2.掌握各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3.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4.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表现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1.熟悉X线的产生和特性,掌握X线成像原理和图像特点;了解X线检查方法;掌握X线诊断原则、步骤和临床应用。
  2.熟悉CT成像基本原理;掌握常用CT检查技术和图像特点;掌握CT值、窗宽、窗位的概念;掌握CT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CT检查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3.熟悉MR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MR常用检查技术和常用禁忌症;掌握MR图像特点,图像解读和临床应用;了解MR特殊检查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1-7  | 
   2  | 
   2  | 
   
  | 
   
  | 
   
  | 
   
  | 
   
  | 
   
  | 
  
 
 
第九章:骨与关节系统
1.熟悉骨的正常X线、CT和MR表现。
2.掌握关节的正常X线、CT和MR表现。
3.掌握骨和关节疾病的正常变异和基本病变。
4.掌握骨和关节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包括外伤、骨感染性疾病、关节感染性疾病、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慢性骨关节病)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9.1/2  | 
   4  | 
   4  | 
   
  | 
   
  | 
   
  | 
   
  | 
   
  | 
   
  | 
  
  
   9.3  | 
   4  | 
   4  | 
   
  | 
   
  | 
   
  | 
   
  | 
   
  | 
   
  | 
  
 
 
第四章:呼吸系统
1.熟悉呼吸系统的检查技术。
2.掌握呼吸系统的正常X线和CT表现。
3.掌握肺部、胸膜和纵膈疾病的基本病变。
4.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包括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
5. 熟悉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4.1/2/3  | 
   4  | 
   4  | 
   
  | 
   
  | 
   
  | 
   
  | 
   
  | 
   
  | 
  
  
   4.4  | 
   4  | 
   4  | 
   
  | 
   
  | 
   
  | 
   
  | 
   
  | 
   
  | 
  
 
 
第五章:循环系统
1.了解心脏和胸部大血管的检查方法。
2.掌握心脏和胸部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了解CT、MR表现。
3.掌握心脏和胸部大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变。
4.熟悉常见心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房、室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风湿性心脏病和心包炎)。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5.1/2  | 
   2  | 
   2  | 
   
  | 
   
  | 
   
  | 
   
  | 
   
  | 
   
  | 
  
 
第六章:消化系统
1.掌握胃肠道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
2.掌握胃肠道的正常X线表现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3.掌握急腹症的X线诊断。
4.掌握胃肠道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包括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溃疡、胃肠道癌和肠结核)。
5.掌握消化系统实质性脏器的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
6.掌握消化系统实质性脏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包括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胰腺炎)。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6.1  | 
   1  | 
   1  | 
   
  | 
   
  | 
   
  | 
   
  | 
   
  | 
   
  | 
  
  
   6.2  | 
   3  | 
   3  | 
   
  | 
   
  | 
   
  | 
   
  | 
   
  | 
   
  | 
  
  
   6.3/4  | 
   4  | 
   4  | 
   
  | 
   
  | 
   
  | 
   
  | 
   
  | 
   
  | 
  
 
 
第七章:泌尿生殖系统
1.熟悉泌尿系统的检查方法。
2.掌握泌尿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包括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和肿瘤)。
4.熟悉肾上腺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影像学表现。
5.熟悉肾上腺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包括腺瘤、腺癌、增生和转移
瘤)。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7.1-5  | 
   4  | 
   4  | 
   
  | 
   
  | 
   
  | 
   
  | 
   
  | 
   
  |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了解颅脑的检查技术。
2.掌握颅脑疾病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3.熟悉颅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包括脑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脱髓鞘疾病)。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1/2  | 
   4  | 
   4  | 
   
  | 
   
  | 
   
  | 
   
  | 
   
  | 
   
  | 
  
 
 
五、实践环节
1.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2学时
2.骨骼与肌肉系统,8学时
3.呼吸系统,8学时
4.循环系统,2学时
5.消化系统,8学时
6.泌尿与生殖系统,4学时
7.中枢神经系统,4学时
六、课外学时分配
 
  
   章  | 
   内容  | 
   参考学时  | 
  
  
   1  | 
   影像学新技术新进展  | 
   2  | 
  
  
   11  | 
   介入治疗新进展  | 
   2  | 
  
 
 
七、考核方式 
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 90 %,平时表现占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