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CLIM400348
学时:56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12)
学分:3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高鹏翔.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基础理论
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用于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系统讲解了中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断辨证方法、治则治法、中药、方剂、中医内科、针灸。其中,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思维方法及基础、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诊断方法包括四诊方法、辨证方法;治则治法阐述了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预防知识;中药、方剂部分阐述了主要中药、方剂的概述主治概要;中医内科阐述了疾病的中医理、法、方、药;针灸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知识、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概要。
三、教学基本要求
1.培养对中医学的兴趣,对中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3.掌握常用中药、方剂、腧穴。
4.掌握常见病症的辩证论治,能够学以致用。
5.为在以后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切实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打下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导论
  1.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全貌。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掌握中医学认识与思维的方法:司外揣内、援物比类、心法和顿悟、试探和反证。
  4.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5.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1.1 | 1 | 
 | 
 | 
 | 
 | 
 | 
 | √ |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 了解元气的主要内容及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2.了解阴阳的概念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五行的概念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理解并掌握五行的生克乘侮。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2.1 | 0.5 | 
 | 
 | 
 | 
 | 
 | 
 | √ | 
  
   | 2.2 | 0.5 | 
 | 
 | 
 | 
 | 
 | 
 | √ | 
 
 
第三章:藏象学说
1.理解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2.掌握中医脏腑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3.掌握熟记、理解中医脏腑的生理功能。
4.掌握中医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5.理解掌握精、气、血、津液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
6.理解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3.1 | 4 | 
 | 
 | 
 | 
 | 
 | 
 | √ | 
  
   | 3.2 | 2 | 
 | 
 | 
 | 
 | 
 | 
 | √ | 
 
 
第四章:病因病机
1.理解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2.掌握中医致病因素和分类方法。
3.理解饮食、劳倦、痰饮、瘀血、七情的致病特点。
4.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4.1 | 2 | 
 | 
 | 
 | 
 | 
 | 
 | √ | 
 
 
第五章:诊法
掌握望闻问切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内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5.1 | 4 | 
 | 
 | 
 | 
 | 
 | 
 | √ | 
 
 
第六章:辨证
1.了解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2.掌握八纲辨证归纳征候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3.了解脏腑辨证的意义。
4.掌握脏腑辨证的重要方法及其主要脉证。
5.了解卫气营血的概念和辨证的重要意义。
6.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和主要脉证,治则方药。
7.了解六经辨证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8.了解六经辨证的方法和脉证。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6.1 | 2 | 
 | 
 | 
 | 
 | 
 | 
 | √ | 
  
   | 6.2 | 4 | 
 | 
 | 
 | 
 | 
 | 
 | √ | 
  
   | 6.3 | 2 | 
 | 
 | 
 | 
 | 
 | 
 | √ | 
  
   | 6.4 | 2 | 
 | 
 | 
 | 
 | 
 | 
 | √ |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1.掌握治疗病证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的概念。
2.熟练掌握病证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7.1 | 2 | 
 | 
 | 
 | 
 | 
 | 
 | √ | 
 
 
第八章:中药
1.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中药的性能。
3.掌握85味药物的功效与主治,余药做一般了解。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8.1 | 6 | 
 | 
 | 
 | 
 | √ | 
 | 
 | 
 
 
第九章:方剂
1.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
2.掌握33个重点方剂的药物组成及临床运用(其中14个方剂自学),余方剂做一般了解。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9.1 | 6 | 
 | 
 | 
 | 
 | √ | 
 | 
 | 
 
 
第十章:针灸
1.了解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十四经的分布情况,腧穴的分类和主治规律,特定穴的意义。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掌握3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4.了解针刺的基本知识。包括:1.针具  2.针刺练习 3.针刺前的准备。
5.掌握毫针刺法,了解灸法。
6.了解针刺注意事项及针刺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7.理解针灸的治疗及配穴处方原则。
8.掌握常见病证的针灸处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10.1 | 2 | 
 | 
 | 
 | 
 | 
 | 
 | √ | 
  
   | 10.2 | 4 | 
 | 
 | 
 | 
 | 
 | 
 | √ | 
 
 
五、实践环节
1.四诊八纲,4学时
2.脏腑辨证,4学时
3.中药,2学时
4.针灸,2学时
 
六、课外学时分配
 
  
   | 章 | 内容 | 参考学时 | 
  
   | 1 | 诊法,八纲辨证 | 4 | 
  
   | 2 | 脏腑辨证 | 4 | 
  
   | 3 | 中药 | 2 | 
  
   | 4 | 针灸 | 2 | 
 
 
七、考核方式
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