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区段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心血管系统
英文名称:Cardiovascular system
学 时:83=43/30/10(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PBL学时)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录:
1.柏树令.系统人体解剖学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ISBN:978-7-117-13034-6/R . 13035
2.TORTORA GJ, NIELSEN MT.Principles of Human Anatomy [M].11th edition,2009,ISBN:13978-0-471-78931-4
3.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 [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ISBN:978-7-117-20646-4/R
4.Ross M.H., Pawlina W. Histology: A Text and Atlass [M].6th editi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1,ISBN:978-0-7817-7200-6
5.SADLER TW.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 [M].13th editi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4,ISBN:9781451191646
6.王庭槐.生理学 [M].第三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ISBN:9787117206280
7.GUYTON C,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M].13th edition.2015,Elsevier Science
8.陈杰,周桥.病理学 [M].第三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ISBN:9787117205184
9.KUMAR V, COTRAN RS, ROBBINS SL.Robbins Basic Pathology [M].10th edition, Elservier.2017,ISBN:9780323353175
10.王建枝 钱睿哲.病理生理学 [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ISBN:9787117205023
11.MCCANCE KL,HUETHER SE.Pathophysiology:The Biologic Basis for Diseas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M].7th edition,2015,Mosby,ISBN:9780323088541
12.杨宝峰 陈建国.药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15, ISBN: 978-7-117-20485-9
13.RICHARD AH.Pharmacology [M].7th edition, 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2018,ISBN:149638413X
14.臧伟进 吴立玲 心血管系统[M],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15, ISBN: 978-7-117-20110-0/R.20111
一、区段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任务:掌握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组织形态及心脏和血管的发生、基本功能、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及其相关的药物作用和效应。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心脏、动静脉及淋巴管的解剖结构,心血管组织形态及心血管发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循环系统生理学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病理生理机制,熟悉心血管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解剖(人体解剖学)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血液循环。
2.心脏的位置和外形。
3.心腔形态。*
4.心脏的构造及间隔。
5.心脏传导系统。*
6.心脏的血供。*
7.肺循环的动脉。
8.体循环的动脉。
9.静脉。
第二章 淋巴管系统解剖(人体解剖学)
1.淋巴系统的组成。 *
2.各级淋巴管道。*
3.腋窝、乳腺及腹股沟区淋巴结。
第三章 心血管系统的微细结构(组织学与胚胎学)
1.三类毛细血管的分布及其微细结构。*
2.中动脉和心壁的微细结构。*
3.蒲肯野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4.大动脉、小动脉和静脉的结构特点与机能意义。*
5.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6.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7.微循环的组成、结构和意义。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1.胚胎早期血管的发生。
2.心脏内部的分隔(房室管、原始心房、原始心室和心球的分隔)。*
3.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
4.原始心脏的发生及心脏外形的改变。
5.静脉窦的演变。
6.弓动脉的发生和演变。
7.胎儿出生前后血循环的变化。*
第五章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生理学)
1.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自动除极的机制。*
3.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概念、特点。*
4.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因素。
5.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第六章 离子通道药(药理学)
1.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2.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3.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
第七章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
1.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2.钠通道阻滞药。*
3.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4.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5.钙通道阻滞药。*
6.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7.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学特征比较。
第八章 器官循环(生理学)
1.冠脉循环的特点。*
2.脑循环的特点。
3.肺循环的特点。
第九章 抗心绞痛药(药理学)
1.硝酸酯类。*
2.β受体阻断药。*
3.钙通道阻滞药。*
4.心绞痛的联合用药。
第十章 心脏的泵血功能(生理学)
1.心肌细胞的收缩性及其影响因素。
2.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3.心音成因和特点。
4.心脏的泵功能评价。*
5.心泵功能储备。
6.心泵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血管生理(生理学)
1.各类血管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2.血流动力学。
3.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5.微循环的生理功能、特点。
6.组织液的生成。*
7.淋巴液的生成。
第十二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生理学)
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2.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
3.压力感受性反射。*
4.化学感受性反射。
5.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7.血管升压素。
8.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9.其他体液调节因素。
10.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11.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十三章 高血压(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1.高血压的病因。
2.高血压的主要病理变化。*
3.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4.高血压的代谢功能变化。
5.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抗高血压药(药理学)
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利尿药。*
3.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4.钙通道阻滞药。*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6.血管扩张药。
7.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第十五章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1.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2.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3.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药理学)
1.调血脂药。
2.抗氧化药。
第十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学)
1.冠心病、动脉瘤的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
2.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和基本病理变化。*
3.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病的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
4.心肌病的类型和主要病变特点。
5.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第十八章 心功能不全(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1.心力衰竭的病因。
2.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
3.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4.心力衰竭的代谢功能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5.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药理学)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
2.利尿药。*
3.β受体阻断药。*
4.强心苷类药。*
5.其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四、学时分配表:
(一)理论课
功能模块 |
学科 |
章 |
内 容 |
学时 |
心血管 形态结构 |
人体解剖学 |
1 |
心血管系统解剖 |
3 |
人体解剖学 |
2 |
淋巴管系统解剖 |
1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3 |
循环系统的微细结构 |
2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4 |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
2 |
心脏电生理 及相关药物 |
生理学 |
5 |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3 |
药理学 |
6 |
离子通道药 |
2 |
药理学 |
7 |
抗心律失常药 |
2 |
冠脉循环 及相关药物 |
生理学 |
8 |
器官循环 |
1 |
药理学 |
9 |
抗心绞痛药 |
1 |
心血管 正常功能、 相关疾病 及药物治疗 |
生理学 |
10 |
心脏的泵血功能 |
3 |
生理学 |
11 |
血管生理 |
2 |
生理学 |
12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3 |
病理和 病理生理学 |
13 |
高血压 |
2 |
药理学 |
14 |
抗高血压药 |
2 |
病理和 病理生理学 |
15 |
动脉粥样硬化 |
2 |
药理学 |
16 |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2 |
病理学 |
17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4 |
心力衰竭 及相关药物 |
病理生理学 |
18 |
心功能不全 |
3 |
药理学 |
19 |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3 |
合计 |
43 |
(二)实验课
学科 |
实验名称 |
学时 |
人体解剖学 |
心脏示教 |
4 |
人体解剖学 |
动脉示教 |
4 |
人体解剖学 |
静脉和淋巴管示教 |
4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心脏和血管组织学观察 |
2 |
病理学 |
心血管系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 |
4 |
生理学和药理学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对血压的影响 |
4 |
生理学和药理学 |
运动对人体血压、心率的影响 |
4 |
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
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实验性治疗 |
4 |
合计 |
30 |
(三)PBL Case
名称 |
主要内容 |
学时 |
恐 怖 的 胸 痛 |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绞痛、心梗、心衰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药物治疗 |
5 |
心慌不止的老王 |
结构性心脏病的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 |
5 |
合计 |
10 |
“心血管系统”区段实验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心血管系统
英文名称:Cardiovascular system
实验学时:30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
实验内容总表
编号 |
实验名称 |
学时 |
学科 |
实验 中心 |
备注 |
1 |
心脏示教 |
4 |
人体解剖学 |
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心 |
|
2 |
动脉示教 |
4 |
3 |
静脉和淋巴管示教 |
4 |
4 |
心血管的组织学观察 |
2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形态实验中心 |
5 |
心血管系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 |
4 |
病理学 |
6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
4 |
生理学 药理学 |
机能实验中心 |
7 |
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
4 |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
8 |
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实验性治疗 |
4 |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
合计 |
|
30 |
|
实验一 心脏大体标本观察(人体解剖学)
1.实验目的
掌握心腔形态、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的动脉供应。了解心脏的位置及外形。
2.实验内容
A.观察心脏的外形、位置。
B.心腔形态。 *
C.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D.左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分布。 *
E.心脏的构造。
3.实验材料
心脏模具;心血管铸型;心脏标本;多媒体设备,心血管系统图片。
4.实验课设计
学生讨论5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50分钟;总结答疑5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口头报告。
实验二 动脉标本观察(人体解剖学)
1.实验目的
掌握主动脉的分部;掌握头颈部、胸腹部及上下肢的动脉供应。了解盆部动脉的分支分布。
2.实验内容
A.主动脉的分部及大分支。*
B.头颈部的动脉供应。*
C.上肢的动脉。*
D.胸腹腔的动脉。*
E.下肢的动脉供应。*
F.盆腔的动脉。
3.实验材料
心血管铸型;尸体标本;多媒体设备,心血管系统图片。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2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80分钟;讨论及小结5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口头报告。
实验三 静脉和淋巴管示教(人体解剖学)
1.实验目的
掌握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浅静脉;掌握与动脉不同名的深静脉;掌握各级淋巴管道,了解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
2.实验内容
A.上下肢的浅静脉。*
B.头面颈部的浅静脉。*
C.动脉不同名的深静脉。*
D.各级淋巴管道。 *
3.实验材料
心血管铸型;挂图;尸体标本;多媒体设备。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教师示教50分钟;学生观察70分钟;讨论及小结5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口头报告。
实验四 心脏及血管组织学观察(组织学与胚胎学)
1.实验目的
学习各级血管、心壁及蒲肯野纤维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2.实验内容
A.3类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
B.中动脉的微细结构。*
C.大动脉、小动脉和静脉的微细结构。
D.心壁以及蒲肯野纤维的微细结构。*
E.淋巴管的结构特点。
3.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光学显微镜,MOTIC系统成像设备,毛细血管、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静脉、淋巴管和心壁组织切片;3种毛细血管和心壁电镜图片。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10分钟;教师示教20分钟;学生操作40分钟;结果观察2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报告
实验五 心血管系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学)
1.实验目的
A.学习和观察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和光镜下的主要病理变化。
B.学习和观察高血压病人微、小动脉以及心脏、肾脏和脑组织的主要病理变化。
C.学习和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和慢性瓣膜病的肉眼和光镜下的主要病理变化。
D.学习和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
E.了解心肌病的类型和其肉眼和光镜下的主要病理变化。
F.了解克山病的肉眼和光镜下的主要病理变化。
G.学习和观察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
H.了解心脏的肿瘤。
2.实验内容
大体标本
A.风湿性心内膜炎。*
B.慢性瓣膜病。
C.高血压性心脏病。*
D.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E.高血压性脑出血。
F.主动脉粥样硬化。*
G.脑动脉粥样硬化。
H.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
I.夹层动脉瘤。
J.克山病。
K.室间隔缺损。
L.房间隔缺损。
组织切片内容
A.风湿性全心炎。*
B.良性高血压肾。*
C.恶性高血压肾。
D.主动脉粥样硬化。*
E.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F.克山病。
3.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光学显微镜,MOTIC系统成像设备,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大体标本(12个),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组织切片(6张)。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30分钟;教师示教20分钟;教学录像40分钟;学生大体标本观察和讨论40分钟;组织切片观察和讨论50分钟;小结20分钟。共20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作业
实验六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及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
血压的影响(生理学和药理学)
1.实验目的
学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以及药物对血压调控机制的影响
2.实验内容
观察家兔心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观察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3.实验材料
家兔,兔手术台,BL-42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手术器械。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40分钟;教师示教30分钟;学生操作90分钟;结果观察40分钟;讨论或小结4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报告
实验七 运动对人体血压、心率的影响
(生理学和药理学)
1.实验目的
学习人体生理学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人体血压、心率的测量方法,观察不同体位及运动对人体血压、心率的影响。
2.实验内容
柯氏音法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
A.测量前准备。
B.血压的测量。*
C.观察项目(不同体位、运动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3.实验材料
计算机,WebChart-400人体机能实验系统,动感单车,跳绳。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40分钟;教师示教30分钟;学生操作90分钟;结果观察40分钟;讨论与小结4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报告
实验八 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制备及实验性治疗
(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1.实验目的
学习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常见心力衰竭模型制备方法;学习抗心力衰竭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
2.实验内容
A.制备家兔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
B.连接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和气管插管。
C.BL-420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主要指标。
D.观察心力衰竭家兔的指标变化。
E.滴注抗心力衰竭药物并观察其作用。
3.实验材料
家兔,兔手术台,BL-42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手术器械。
4.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40分钟;学生操作90分钟;结果观察40分钟;讨论或小结30分钟。
5.实验课回报形式
实验报告
“肿瘤、血液系统”区段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 肿瘤、血液系统
英文名称:Neoplasm ﹠ Hematologic System
学 时:96 = 46/ 40/10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PBL学时)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录:
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ISBN:7-117-06862-0/R.
ROSS MH,PAWLINA W.Histology Text & Atlas [M].5th edition.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6,ISBN:978-0-7817-7221-1
姚泰.生理学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ISBN:7-117-06859/R·6860
闫剑群.Textbook Of Physiology [M],Original Editors:ERIC PW,HERSHEL R,KEVIN TS.科学出版社,2006,ISBN:01-2005-5748
陈杰,李甘地.病理学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ISBN 7-117-06930-9/R·6931
KUMAR V,ABBAS AK,FAUSTO N,et al.Basic Pathology [M],8th edition,2007,ISBN:978-1-4160-2973-1,International Edition,ISBN:978-0-8089-2366-4
陈主初.病理生理学 [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ISBN:9787-117-069052
MCCANCE KL,HUETHER.Pathophysiology:The Biologic Basis for Disease in Adults And Children [M].5th edition (Hardcover).St.Louis:Mosby.323035078 5E/2005
杨世杰.药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ISBN:7-117-06914-7
袁秉祥.药理学 [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ISBN:978-7-04-022224-1
一、区段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 医学基础课
目的任务 肿瘤、血液系统区段是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整合课程体系的第七个区段,服务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血液组织学、血液生理及基本功能,常见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包括:细胞、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其转归。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病理,休克、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及其相关的药物作用和机制。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血细胞的形态结构;血液生理及功能;掌握人体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熟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病理。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DIC、休克的发病机制;熟悉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三、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 血液的微细结构(组织学)
1.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红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值。*
3.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三种有粒白细胞颗粒的超微结构和所含物质。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血小板的形态、显微和超微结构、正常值和功能。*
第二章 血液生理(生理学)
1.血液的功能。血浆蛋白及其生理作用。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血细胞的功能及特性。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分型,凝集反应与输血原则。*
2.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途径。Rh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与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3.血液的组成和一般理化特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第三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病理生理学)
1. DIC的概念。
2. DIC的病因。
3. DIC的发病机制。*
4.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5. DIC的临床表现(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及微血管溶血性贫血)。*
6. DIC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四章 休 克(病理生理学)
1. 微循环的结构和调节。
2.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 休克的初始变化。*
4. 休克的分期和发生机制。*
5.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
6. 休克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 细胞的适应、损伤及死亡(病理学)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包括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其转归。传统上,病理学分为总论(研究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和各论(疾病病理学)。通过学习病理学,深刻认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及疾病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学发展史及学习方法。
第六章 细胞的适应、损伤及死亡(病理学)
1.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类型、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意义;细胞水肿、细胞内脂质蓄积(脂肪变性、泡沫细胞)、细胞内外蛋白蓄积(玻璃样变性)及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其各型病理特征;细胞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病理特征及结局;细胞凋亡的概念、病理特征、机制及生理病理意义。*
2.细胞老化的概念及机制。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理;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的概念及病理特征。
第七章 损伤的修复(病理学)
1.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再生的影响因素;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的概念、基本过程及类型。*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八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学)
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淤血的原因、病理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其机制,血栓的类型、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栓塞与栓子的概念、栓塞的类型、栓子运行的规律、血栓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原因、条件、病理特征及类型。*
2.常见重要器官慢性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结局。
3.出血的原因、机制、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九章 炎症(病理学)
1.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变、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及意义;急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变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2.炎症介质的概念、来源及作用。
第十章 肿瘤(病理学)
1.肿瘤的概念;瘤性增生的特点;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生长生物学;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原则;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癌;肉瘤;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概念;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黑色素瘤、畸胎瘤、癌肉瘤及淋巴瘤的病理特征。*
2.交界瘤的概念;肿瘤的病因学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第十一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病理学)
1.白细胞非肿瘤性疾病(白细胞缺乏症、反应性白细胞增多症)。
2.淋巴样肿瘤、髓样肿瘤及组织细胞肿瘤。
第十二章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药理学)
1.抗凝血药物的分类,肝素、香豆素类(华法林)、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作用
机制和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副作用及临
床应用。
2.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12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副作用。
四、学时分配表
(一)理论课
功能模块 |
学 科 |
章 |
内 容 |
学 时 |
血液组织学 |
组织学 |
1 |
血液 |
2 |
血液生理 血液病理 |
生理学 |
2 |
血液的功能 |
4 |
病理生理学 |
3 |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DIC)和休克 |
6 |
病理改变 |
病理学 |
4 |
细胞的适应、损伤及死亡 |
1 |
5 |
细胞的适应、损伤及死亡 |
7 |
6 |
损伤的修复 |
2 |
7 |
血液循环障碍 |
6 |
8 |
炎症 |
6 |
9 |
肿瘤 |
8 |
10 |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
2 |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
药理学 |
11 |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
2 |
|
总 学 时 |
46 |
(二)实验课
学 科 |
实 验 名 称 |
学 时 |
组织学 |
血液 |
2 |
生理学 |
血型生理(鉴定) |
2 |
生理学 |
红细胞脆性实验 |
2 |
病理学 |
尸检录像,细胞组织的适应及损伤(一) |
4 |
病理学 |
细胞组织的适应及损伤(二)、损伤修复 |
4 |
病理学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4 |
病理学 |
炎症(一) |
4 |
病理学 |
炎症(二) |
4 |
病理学 |
肿瘤(一) |
4 |
病理学 |
肿瘤(二) |
4 |
病理学 |
造血系统疾病 |
4 |
药理学 |
药物溶血实验 |
2 |
总 学 时 |
40 |
(三)PBL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