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教学大纲 > 正文

“临床医学导论”区段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7日 点击数:

“临床医学导论”区段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临床医学导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时:146 =88/58(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分: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文历阳主编,《医学导论》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孙志宝主编,《临床医学导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张肇达主编,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高教出版社,2002.

4.王明旭主编.《医患关系学》,科学出版社,200.

5.王鸿利主编.《实验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陈文彬主编,《诊断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欧阳钦主编,《临床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8.Richard .McPherson MD, Matthew R.Pincus MD PhD.《Henry’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 Saunders/Elsevier, 2007.

9.周翔平主编,《医学影像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0.ISADORE MESCHAN and DAVID J.OTT, DIGNOSTIC IMAGING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Data 1984. ISBN: 0-7216-6277-3(pbk..)

11.陈星荣、陈九如主编,《消化系统影像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2.孔祥权、杨秀平主编,《肿瘤影像与病理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3.章士正主编,《医学影像读片分析》,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14.孟庆学、柳澄主编,《实用CT诊断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5.赵虹、刘金丰主编,《CT诊断与分析》,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16.Lee J·K·T·等编,尹建忠、张龙江主译,《体部CT与MRI对照》,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17.梁长虹主编,《肝脏疾病CT诊断》,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8.Nuclear Medicine. Buck, A.; Krause, B.-J.; Czernin, J.; Drzezga, A.; Schwaiger, M. ISBN: 978-3-642-02521-1.

19.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Biersack, Hans-Jürgen; Freeman, Leonard M. 2007, XXVIII,ISBN: 978-3-540-28025-5.

20.Nuclear Medicine Technology. Ramer, Karen, Alavi, Abass. 3rd ed., 2008, VIII.ISBN: 978-3-540-79969-6.

21.Therapeutic Nuclear Medicine. Baum, Richard P. (Ed.)1st Edition.,ISBN: 978-3-540-36718-5.

22.李少林、王荣福主编,《核医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3.陈孝平主编,《外科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4.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5.杨建勇、陈伟主编,《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

26.李麟荪、贺能树、邹英华主编,《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8.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三版,2009.

29.Ronald D Miller, Lars I. Eriksson, Lee A. Fleisher, Jeanine P, Wiener-Kronish, William L. Young. Miller’s Anesthesia.7th edition.2009. ISBN 978-0-443-06959-8.

30.Peter F Lawrence, Richard M Bell, Merril T Dayton, Mohammed I Ahmed. Essentials of General Surgery. 4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5. ISBN-13: 978-0781750035.

31.Peter F. Lawrence. Essentials of General Surgery/ Essentials of Surgical Specialties. 4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ISBN-13: 978-0781775014.

32.Courtney M. Townsend, R. Daniel Beauchamp, B. Mark Evers, Kenneth Mattox.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18th edition. Saunders. ISBN-13: 978-1416052333.

33.Randall L. Braddom.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3rd ed. 2007. W.B. Saunders Company..

34.Joel A. Delisa.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4th  edition. 2005,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35.Anne Shumway-Cook, Marjorie H. Woollacott. Motor Contr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incal Practice. 3rd edition. 2006,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36.邓景元,《康复科手册》,科学出版社,2008.

37.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8.王茂斌,《神经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9.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11.

40.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华夏出版社,2003.

41.卡尔、谢泼德主编,王宁华等译,《脑卒中康复:优化运动技巧的练习与训练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42.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3.许健鹏、高文柱,《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华夏出版社,2005.

44.傅世垣,《中医康复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5.王宁华、黄真,《临床康复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6.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第四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47.Michael Joiner. Basic Clinical Radiobiology. 4th Ed.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2009:ISBN 978-0-340-929-667.

48.李小妹主编,《护理学导论》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9.冯先琼主编,《护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0.潘孟昭主编,《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1.高岚主编,《医学信息学》,科学出版社,2007.

一、区段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医学临床课。

目的任务:掌握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宽厚的职业素质,熟悉现代医学与医院管理的新进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疾病的病因、治疗原则与基本方法;医患沟通技巧;问诊与物理检查基本功;ECG基本要素与分析方法;实验诊断的基本方法;临床诊断基本原则与方法;医学成像基本原理与图像特点;核医学基本原理;外科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外科休克与体液失调处理;烧伤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麻醉术式选择;肿瘤外科基本原则;介入治疗基本方法与原则;肿瘤放射治疗基本原则;康复医学基本治疗方法;护理学基本概念与专业价值;掌握医院信息系统概念与用途。

熟悉全球医学基本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医疗法律与伦理;全科医学概念;病人的角色与心理;疾病症状学;循证医学概念;器官移植;康复的临床应用;护理工作流程与方式。

了解循证医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常用全麻药临床药理,全身麻醉的常用方法;内镜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发展与临床应用;医学领域常见信息的处理、分析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 临床医学概述

1.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

2. 疾病概述

2.1 生命与健康、疾病、衰老与死亡

2.2 疾病病因:外在、内在与医源性

2.3 疾病治疗学: 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与分类

2.4 疾病预防与控制

3. 临床医学分科与进展

3.1 影响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基础医学进展

3.3 临床医学进展

4. 全科医学概述

4.1 概述

4.2 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科医学

4.3 以家庭为中心的全科医学

4.4 以社区为中心的全科医学

4.5 以预防为中心的全科医学

5. 职业与素养

5.1 职业素质要求与职业精神培养

5.2 科研及创新是优秀医师的必要素质

5.3 医师培养的三阶段规律

6. 临床医学与伦理、法律

6.1 医患关系的伦理学问题

6.2 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与医方法律责任

6.3 医患关系中的法律实践

第二章 医患关系学

第一节  医生的角色与社会职责

1. 医生角色

2. 医生的权利

3. 医生的义务

4. 医生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病人的角色与心理需求

1. 病人角色行为:疾病行为,求医行为,遵医行为

2. 病人心理需求

第三节 病人的求医行为与权利

1. 病人角色

2. 病人的权利

3. 病人的义务

第四节 医疗过程中沟通技巧

1. 医患沟通的准备和具体过程

2. 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和伦理原则

3. 医务人员的语言沟通及技巧

4. 医务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及技巧

5. 其他形式的医患沟通技巧

第五节 临床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1. 医疗纠纷的种类

2.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

第三章 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 疾病症状学

1. 发热

1.1 发热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1.2 发热的病因和分类;

1.3 热型及临床意义;

1.4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水肿

2.1 水肿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和临床表现;

2.2 水肿的鉴别诊断。

3. 咳嗽、咳痰

3.1 咳嗽、咳痰的发生机制、病因及临床表现;

3.2  常见疾病的咳嗽咳痰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4. 咯血

4.1 咯血的概念、发生机制、临床特点;

4.2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

5. 呼吸困难

5.1 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5.2 呼吸困难的分型和鉴别;

6. 胸痛

6.1 胸痛的发生机制、病因;

6.2 胸痛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7. 心悸

7.1 心悸的概念、发生机制和病因;

7.2 心悸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

8. 紫绀

8.1紫绀的概念、发生机制和病因;

8.2 紫绀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9. 恶心与呕吐

9.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

9.2 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10. 呕血与便血

10.1 呕血的定义、常见病因和临床特点;

10.2 便血的定义、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11. 腹泻

11.1 腹泻的发生机制、病因、分类;

11.2 腹泻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12. 黄疸

12.1 黄疸的概念、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2.2 黄疸的发生机制和分类;

12.3 黄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13. 腹痛

13.1 腹痛的分类;

13.2 腹痛的临床特点。

14. 尿频、尿急、尿痛

14.1 尿频、尿急、尿痛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14.2 尿频、尿急、尿痛的鉴别诊断。

15. 皮肤黏膜出血

15.1 皮肤黏膜出血的概念、病因与发生机制;

15.2 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16. 贫血

16.1 贫血的定义、分类方法和病因;

16.2 贫血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的特点。

17. 头痛

17.1 头痛的常见病因和发生机制;

17.2 头痛的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

18. 抽搐

18.1 抽搐的概念、病因;

18.2 抽搐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19. 意识障碍

19.1 意识障碍的常见病因与发生机制;

19.2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  问诊

1. 问诊的重要性;

2. 问诊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3. 问诊的内容

3.1 一般资料;

3.2 现病史: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症状之间的时序关系和诊疗经过;

3.3 主诉及其重要性;

3.4 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

3.5 系统回顾的问诊方法。

第三节  体格检查

1. 基本检查法

1.1 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1.2 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1.3 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1.4 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2. 一般检查

2.1 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2 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3 发育、营养与体型(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2.4 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2.5 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6 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2.7 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2.8 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9 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3. 头部

3.1 头颅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3.2 头部器官

4. 颈部

4.1 外形与分区。

4.2 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4.3 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4 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4.5 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

4.6 气管:检查方法。

5. 胸廓与肺部、心脏、腹部查体见实习课(全部归专业区段)

6. 外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方法,生殖器检查的注意事项

7. 脊柱与四肢检查

7.1 脊柱检查:脊柱弯曲度、脊柱活动度、脊柱压痛和叩击痛、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7.2 四肢与关节检查: 形态、运动功能。

8. 神经系统检查(归神经精神区段)

第四节  临床辅助检查(ECG、内镜基本技术)

1. 辅助检查概述

1.1 辅助检查的内容:

1.2 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1.3 辅助检查选择的一般原则

2. 内窥镜

2.1 内窥镜发展史

2.2 内窥镜基本原理与分类﹡

2.3 内窥镜临床应用(诊断、治疗应用范围,注意事项)

2.3.1 支气管镜临床应用﹡

2.3.2鼻内窥镜临床应用

2.3.3 胃镜临床应用﹡

2.3.4 十二指肠镜临床应用﹡

2.3.5 肠镜临床应用﹡

2.3.6 超声内镜临床应用

2.3.7 腹腔镜临床应用﹡

2.3.8 宫腔镜临床应用

2.3.9 膀胱镜临床应用﹡

2.3.10 显微椎管内窥镜技术

3. 心电学的基础

3.1 临床心电学的基础知识(简介)

3.1.1心电图产生原理

3.1.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

3.1.3心电图导联体系(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连接﹡

3.1.4常用导联,心电图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3.2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3.2.1心电图测量*:心率的测量、各波段振幅及时间的测量、平均心电轴(概念、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心脏循长轴转位的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3.2.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3.3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

3.3.1 T波的变化﹡

3.3.2 ST段的变化﹡

3.4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五节  实验诊断学概述

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2.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及应用范围

3.实验的影响因素

4.常用临床实验标本的准备(血、尿、粪、痰、脑脊液等)

4.1 标本的采集

4.2 标本的运送

4.3 标本的保存

5.常用临床病原学检测

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6.1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6.2 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7.浆膜腔积液检验

7.1 一般性状检查:颜色、透明度、凝固性、比重等。

7.2 化学检查:粘蛋白定性试验、蛋白定量等

7.3 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肿瘤细胞检查等。

7.4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及常见渗出液的特点。

8.新技术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8.1 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8.2  FISH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8.3 流式细胞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病历书写

1.学习病历书写在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中的重要意义

2.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与要求

3.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要求(重点要求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第四章 医学影像学基础

第一节  放射诊断学

1. X线的发现、产生和特性﹡

1.1 X线的发现

1.2 X线的产生

1.3 X线的特性

1.4 X线设备的基本构造

2. X线成像基本原理和影像特点﹡

2.1 成像基本原理

2.2 与影像相关的密度概念

2.3 影像的自然对比与人工对比

2.4 X线影像的特点

3. X线检查方法﹡

3.1 普通检查

3.2 特殊检查

3.3 造影检查

4. 诊断原则与步骤﹡

4.1 诊断原则

4.2 如何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

4.3 X线片审阅步骤及征象观察、分析

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CT)诊断学概论

1.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基本知识

1.1 常用体位及检查范围

1.2 检查方式及检查层厚

1.3 患者状态

2. CT常用检查方法﹡

2.1 平扫

2.2 增强扫描

2.3 造影扫描

3. CT图像特点及相关概念﹡

3.1 CT图像特点

3.2 CT值概念及人体主要组织的CT值

3.3 正常组织器官或病理组织的CT密度特点

3.4 窗宽和窗位(Window Width,level)

4. 诊断原则与步骤﹡

4.1 CT图像分析与诊断

4.2 CT检查的临床应用

4.3 CT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展望

第三节  核磁共振诊断学概论

1. 磁共振诊断学概述

1.1何谓磁共振成像(MRI)?

1.2 MRI成像基本原理概述

1.3 MRI检查的优、特点

2. MR成像相关知识﹡

2.1 MRI扫描序列概念

2.2 T1WI、T2WI加权

2.3 识别T1、T2加权图像方法

3. MRI常用检查技术与图像特点

3.1 磁共振平扫

3.2 磁共振增强扫描

3.3 MRI图像特点

3.4 MR检查的临床应用及与相关影像方法比较

4. MR图像分析与诊断﹡

5. 核磁共振其他检查方法

5.1 脑功能成像

5.2 水成像

5.3 血管成像

5.4 磁共振波谱

第四节  医学影像学图像分析与合理应用

1. 各影像学诊断技术特点和限度﹡

1.1 X线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1.2 CT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1.3 MRI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2. 图像分析要点﹡

2.1 客观审阅和评价图像技术的合格性和诊断价值

2.2 不同影像技术图像观察注意点

2.3 图像征象分析诊断的基本原则

3. 各系统常见病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综合利用与合理选择(图像分析范例)﹡

第五节 超声成像

1. 超声波定义物理特性

2.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3.超声检查技术(仪器设备)

4.超声检查特点

5.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妇产科学、腹部)

第五章 核医学基础

第一节  核物理基本知识

1. 核物理的基本概念*(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的基本概念)

2. 核衰变

2.1 放射性核素、核衰变、半衰期的基本概念*;

2.2 核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β+衰变、核外电子俘获(EC)、γ跃迁及同质异能跃迁。

2.3 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衰变规律*;

3.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1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与激发、散射作用、湮灭辐射

3.2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第二节  核医学概论

1. 核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

2. 放射性药物:定义、分类;

3. 核医学仪器:γ探测器的组成、探测原理、SPECT及PET的特点;

4.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原理*。

4.1 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显像类型、图像分析及特点*;

4.2 非显像检查法-功能测定;

4.3 体外检查法;

4.4 放射性核素治疗;

4.5 核医学发展及展望

第三节  核医学临床应用(SPECT/CT,PET/CT)

1. 肿瘤影像诊断

2. 心脏疾病

3. 肾脏疾病

第六章 临床诊断思维与循证医学

第一节  临床诊断思维

1. 临床思维的定义和要素*

1.1 临床思维方法的定义

1.2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临床实践、科学思维。

2. 临床诊断过程*

2.1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2.2 归纳分析,形成印象

2.3 验证或修正诊断

3. 临床思维步骤

4.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4.1 及时性原则

4.2 准确性原则

4.3 层次性原则

4.4 整体性原则

4.5 具体性原则

4.6 动态性原则

第二节 循证医学理念

1. 循证医学的概念和内容*

2. 循证医学研究方法*

2.1 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2.2 检索有关医学文献:从文献中找出并弄清相关资料,分析评价;

2.3 严格评价文献:应用EBM质量评价标准,从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其适用性作出具体评价;

2.4 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

2.5 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学术水平。

3. 研究证据的评估

3.1 样本数对RCT的结果的影响

3.2 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估

3.3 临床研究证据真实性的评价

3.4 个体化原则

4. 成本一效果分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4.1 明确需进行分析的问题

4.2 构建决策程序

4.3 充填数据及资料

4.4 确定干预措施的价值

4.5 敏感性分析

第七章 外科学概论

第一节  外科学基本概念

1. 外科学的概念*

2. 现代外科学简史

3. 无菌术的概念*

4. 围手术期处理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5. 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6. 外科感染的概念;破伤风*;气性坏疽

7. 输血的适应证及并发症

第二节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与处理

1. 高渗性缺水*

2. 低渗性缺水*

3. 等渗性缺水*

4. 低钾血症*

5. 高钾血症*

6. 代谢性酸中毒

7. 代谢性碱中毒

8. 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外科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 休克的概论;休克的诊断、监测和治疗*

2. 低血容量性休克

3. 感染性休克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四节  烧伤与整形外科(4学时)

1. 烧伤(3学时)

1.1 烧伤临床过程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1.3 烧伤体液复苏

1.4 烧伤创面处理

1.5 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1.6 烧伤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1.7 吸入性损伤

1.8 电烧伤与化学烧伤的特点

2. 整形外科概述(1学时)

2.1 整形外科治疗范围

2.2 整形外科的特点、原则与基本技术

2.3 皮片的概念、特点、适应症及临床应用要点

2.4 皮瓣的概念、特点、适应症及临床应用要点

第五节 麻醉学基础

1.绪论

2.麻醉前准和麻醉前用药

2.1麻醉前病情评估

2.2麻醉前准备事项

2.3麻醉前用药

3.全身麻醉

3.1全身麻醉药

3.2麻醉机的基本结构和应用

3.3气管内插管术

3.4全身麻醉的实施

3.5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4.局部麻醉

4.1局麻药的药理

4.2局麻方法

5.椎管内麻醉

5.1椎管内麻醉的解剖基础

5.2椎管内麻醉的机制及生理

5.3蛛网膜下隙阻滞

5.4硬膜外阻滞

5.5骶管阻滞

5.6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隙联合阻滞

6.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6.1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6.2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7.控制性降压和全身低温

7.1控制性降压

7.2全身低温

第六节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 重症监测治疗

1.1概述

1.2 ICU的工作内容

1.3 病情的评估

2. 心肺脑复苏

2.1概述

2.2 初期复苏(心肺复苏)

2.3 后期复苏

2.4 复苏后治疗

第七节  肿瘤外科学概述

1. 开设肿瘤外科学的必要性

2. 肿瘤外科学的质量控制原则

3. 以手术为中心的肿瘤综合治疗

4. 肿瘤外科学的临床实验设计

5. 肿瘤外科学的姑息治疗

6. 肿瘤外科患者的沟通及心理需求

第八节  器官移植学进展

1. 器官移植发展史的概况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贡献简介

2. 器官移植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3. 脏器移植实施的基本步骤(供受者的选择、组织配型、器官保存、手术术式、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应用、移植病理、感染的防治和术后随访注意事项)﹡

4. 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

4.1 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4.2组织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4.3 脏器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1肾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2肝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3心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4肺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5胰腺脏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6胰肾、肝肾、心肾联合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4.3.7成簇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概念、适应症、临床应用和预后)

第八章 介入治疗学

1. 介入治疗学概念:定义、按途径、方式、所需影像设备分类及意义

2. 介入治疗学发展简史

3. 介入治疗学所需器材

4. 介入治疗应用药物:止血、抗凝和溶栓药物;抗肿瘤药物;栓塞物质

5. 血管介入治疗:经导管血管栓塞术;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术;心脏疾病介入治疗(主要阐述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6. 非血管介入治疗:管腔狭窄成形术;经皮穿刺引流与抽吸术;经皮椎间盘突出切吸术;经皮穿刺活检术(主要阐述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

第九章 肿瘤放射治疗学

第一节 概述

1. 定义和范畴 *

2. 发展史

3. 地位 *

第二节 放射物理学

1. 射线的种类 *

2. 物理特性 *

3. 常用概念 *

第三节 放射生物学

1. 生物效应 *

2. 放射损伤与修复 *

3. 早、晚反应组织 *

4. 分次照射的生物学基础

5. 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因素 *

第四节 放射治疗基本原则

1. 临床剂量学基本原则 *

2. 靶区的定义 *

3. 照射方式

4. 放射源的选择和照射技术

第五节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1. 常用放疗设备

2. 治疗体位及固定技术

3. 放疗适用症 *

4. 放疗禁忌症

5. 放疗副反应

6. 临床实施过程

第六节 放射治疗新进展

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3.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

4.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 *

5. 近距离治疗进展

6. 生物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7. 高LET放射治疗

8. 放射基因增敏

9. 放射生物学进展

10. 临床肿瘤学进展 *

第十章 康复医学

第一节  康复医学的发展

1. 康复医学的基础概念

1.1 康复和康复医学;*

1.2 康复医学内容;*

1.3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1.4 功能评定。*

2. 运动学基础

2.1 功能解剖基础

2.2 运动生理

2.3 运动生化

2.4 运动生物力学

3. 神经学基础

3.1 中枢神经解剖

3.2 神经传导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感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4 反射协调活动生理学基础

3.5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3.6 神经功能重塑*

4. 人体发育学基础

4.1 发育学的概念*

4.2 发育理论

4.3 正常发育规律人体发育学基础*

5. 物理学基础

5.1 电学

5.2 光学

5.3 声学

5.4 热学

第二节 康复医学的治疗技术

1. 物理因子治疗

1.1 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1.2 电疗法*

1.3 光疗法

1.4 磁疗法

1.5 超声疗法*

1.6 传导热疗法*

2. 运动疗法

2.1 维持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2.2 肌力训练*

2.3 耐力训练*

2.4 牵伸练习*

2.5 平衡练习*

2.6 协调练习*

2.7 步态训练*

2.8 关节松动术

2.9 牵引疗法*

2.10 易化技术

2.11 运动再学习法*

3. 作业疗法

3.1 作业疗法的内容、治疗作用及适应症

3.2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3.3 认知功能训练*

3.4 改善上肢功能的作业训练

3.5 轮椅的选择与操作

3.6 自助具的应用

4. 言语矫正疗法

4.1 言语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4.2 失语症的治疗*

4.3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

5. 中国医学康复技术

5.1 中医康复医学概述*

5.2 针灸康复疗法*

5.3 推拿康复疗法*

5.4 气功康复疗法

5.5 太极拳疗法

5.6 沐浴疗法

5.7 饮食疗法

6. 心理治疗

7. 康复医学工程

7.1 康复工程产品的分类*

7.2 假肢

7.3 矫形器*

7.4 用于治疗和训练的辅助器*

7.5 个人转移辅助器具*

7.6 计算机机器人辅助的康复*

8. 高压氧疗法

8.1 高压氧治疗的机制及作用

8.2 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

9. 疼痛的治疗*

10. 康复护理

11. 神经康复的新方法

11.1 强制性训练

11.2 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

11.3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1.4 运动想象疗法

11.5 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

11.6 脑和脊髓的电、磁刺激*

11.7 神经干细胞移植*

第三节 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处理

1. 疼痛*

2. 肌力降低与肌萎缩

3. 痉挛与挛缩*

4. 平衡与协调障碍*

5. 异常步态*

6. 交流障碍*

7. 认知障碍*

8. 吞咽障碍*

9. 神经源性膀胱和神经源性直肠*

10. 压疮的预防和处理*

11. 骨质疏松的预防*

12. 感染

13. 体力降低*

1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临床应用

1.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1.1 脑卒中*

1.2 闭合性脑外伤*

1.3 小儿脑性瘫痪*

1.4 脊髓损伤*

1.5 面神经炎*

1.6 三叉神经痛*

1.7 肋间神经痛

1.8 周围神经损伤

2. 骨科系统疾病的康复

2.1 颈椎病*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

2.3 手外伤

2.4 跟腱韧带断裂术后

2.5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3. 内科系统疾病康复

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2 冠心病*

3.3 糖尿病*

3.4 肥胖病*

4. 癌症的康复

4.1 癌症的心理康复*

4.2 癌症的疼痛康复*

4.3 癌症患者的全身康复

第十一章 护理学

第一节  现代护理学发展

1. 护理学的形成

2.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3.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1. 人

2. 环境

3. 健康

4. 护理

第三节 护理学的任务、范畴与工作方式

1. 护理学任务

2. 护理学范畴

2.1 理论范畴

2.2 实践范畴(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

3. 护理工作方式

3.1 个案护理

3.2 功能制护理

3.3 小组制护理

3.4 责任制护理

3.5 综合护理(整体护理)

第四节 护理人员的专业角色

1. 护理者

2. 管理者

3. 教育者

4. 病人权益的保护者

5. 协调者和合作者

6. 示范者

7. 咨询者

8. 研究者

9. 改革者和创业者

第十二章 医学信息学概述

1. 医学信息学分类及用途;

2. 常见系统介绍;

3. 医院信息系统(His);

4. 医院信息系统(His)内涵;*

5. 医学数据交换标准HL7;

6. 医院信息系统(His)应用范围与深度;

7. 数字化医院对His的要求;

8. PACS系统概念与作用;

9. PACS系统特点与技术内涵;

10. 什么是DICOM;

11. 远程医学的概念与应用;

12. 医学信息数字化实践---电子病历与Lis;


四、学时分配表(88+58=146)


(一)、理论课

功能模块

学科

内     容

学时

临床医生基本

职业素养

医学与社会学

1

临床医学发展概述

2

医患关系学

2

医患关系

4

疾病诊断基本技术与辩证思维

物理诊断学

实验诊断学

3

症状学与问诊4+2

体格检查4

医疗文件书写2

实验诊断基本技术与应用2

辅助检查(内镜2、ECG 4)

20

医学影像学

4

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含超声2)

16

核医学

5

核医学基础与应用

4

诊断学

循证医学

6

临床诊断思维

2

手术相关基本技能

外科学

7

外科学基本概念(无菌术/感染/输血)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与处理

外科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烧伤与整形外科 4

10

麻醉学


麻醉前准备和麻醉用药 2

麻醉机的基本结构和气管插管术1

各种麻醉的实施 3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

8

介入治疗技术

介入治疗学

8

介入治疗基本原理

4

肿瘤非药物

治疗技术

肿瘤病学

7

肿瘤外科学基本原则

2

肿瘤病学

9

放射治疗学基础

4

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与康复医学

10

康复医学基本治疗技术

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处理

康复医学的临床应用

6

医护关系

护理学

11

护理学基础

2

医疗信息管理

医学信息学

12

医学信息学分类及用途、常见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is)内涵

医学数据交换标准HL7

PACS系统概念与作用;

远程医学

4


合计


88

 

 

二、实验课

学科

实验名称

学时

医患关系学

临床角色扮演

2

医患关系学

医疗纠纷处理现场模拟观摩

2

物理诊断学

诊断实习(1)症状学与问诊

3

物理诊断学

诊断实习(2)一般体格检查

3

物理诊断学

诊断实习(3)心脏检查

3

物理诊断学

诊断实习(4)肺部检查

3

物理诊断学

诊断实习(5)腹部检查

3

实验诊断学

诊断实习(6)ECG诊断基本技能

3

实验诊断学

诊断实习(7)ECG诊断基本技能

3

医学影像学

医学成像技术(含超声1)

3

外科学概论

无菌术(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

3

外科学概论

麻醉学基础

1

外科学概论

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及更换敷料

4

实验外科学

动物外科手术(1)(含示教1)

4

实验外科学

动物外科手术(2)(含示教1)

4

实验外科学

动物外科手术(3)(含示教1)

4

实验外科学

动物外科手术(4)(含示教1)

4

放射治疗学

放射治疗临床应用

2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临床应用

3

医学信息学

电子病历与Lis示教

1

总计

58

“临床医学导论”区段实验教学大纲

Block: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dicine

   : 58

   : 2.5

适用对象: 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 临床医学概论/全科医学/ 诊断学/ 外科学概论/ 医学影像学/ 麻醉学/核医学/ 康复医学/放射治疗学/ 护理学/ 循证医学/ 医患关系学/ 临床医学与法律/医学信息学

临床医学导论区段实验内容总表

实验

编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学科

实验中心

1

临床角色扮演

2

医患关系学

门诊部

2

医疗纠纷处理现场模拟观摩

2

临床医学与法律

手术网络演示厅

3

诊断学实习(1)症状学与问诊

3

诊断学

体检诊断实验室

4

诊断学实习(2)一般体格检查

3

诊断学

体检诊断实验室

5

诊断学实习(3)心脏检查

3

诊断学

电子病人实验室

6

诊断学实习(4)肺部检查

3

诊断学

电子病人实验室

7

诊断学实习(5)腹部检查

3

诊断学

电子病人实验室

8

诊断学实习(6)ECG诊断

基本技能

3

诊断学

体检诊断实验室

9

诊断学实习(7)ECG诊断

基本技能

3

诊断学

体检诊断实验室

10

医学成像技术(含超声1)

3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科

11

无菌术(外科洗手、

穿无菌手术衣)

3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2

麻醉

1

外科学

麻醉科

13

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及更换敷料

4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4

动物外科(1)(含示教1)

4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5

动物外科(2)(含示教1)

4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6

动物外科(3)(含示教1)

4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7

动物外科(4)(含示教1)

4

外科学

动物外科实验室

18

放射治疗临床应用

2

放射治疗学

肿瘤放疗科

19

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3

物理与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科

20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病历

1

医学信息学

网络信息部

总计

58





 


 


实验一  临床角色扮演

1.实验学时:3学时

2.实验目的: 了解病人心理及需要特点,学习医患沟通方法及技巧。

3.实验内容、具体要求:

掌握:病人心理及需要特点。

熟悉:医患沟通方法及技巧。

了解:常见医患关系模式。

4.实验准备(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模拟诊室

5.实验课设计(课内时间分配):

教师讲课30分钟;

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及医生,“患者”提出与疾病有关问题,求得“医生” 解答  1小时

教师引导医患沟通有关技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5分钟

讨论或小结45分钟;

6. 实验课回报形式:模拟操作。

 

实验二  医疗纠纷处理现场模拟观摩

1.实验学时:3学时

2.实验目的:学习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表现形式,解决纠纷技巧、如何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3.实验内容、具体要求:

掌握:如何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熟悉:医疗纠纷常见原因及表现形式。

了解:解决医疗纠纷的技巧。

4.实验准备(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医疗纠纷典型病例1例。

5.实验课设计(课内时间分配):

第一阶段:医疗纠纷处理现场模拟

教师讲解 10 分钟;

医疗纠纷典型病例现场模拟60分钟;

第二阶段:讨论

学生概括总结纠纷内容,提出问题及自己对此病例的看法,并且互相讨论5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就纠纷病例存在的问题深入讨论 40分钟;

小结20分钟

6. 实验课回报形式:实验报告/实验作业

 

实验三  症状学和问诊

1. 实习目的:

a.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基本内容;

b. 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

2. 实习内容:

a. 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b. 病史采集的内容: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和生育史及系统回顾;

c. 主诉的编写;

d. 完成病历书写;

e. 通过问诊,认识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和意义。

3. 实习课设计:

a. 教师讲课;

b. 学生自学;

c. 分组问诊患者,采集病史,整理资料,小组讨论;

d. 教师批改病历、总结。

4. 实验课回报形式:完整病历一份

 


实验四  一般体格检查

1. 实习目的:

学习物理查体中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学习除胸廓和肺、心脏、腹部外的全身查体方法与顺序

2. 实习内容:

a. 学习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

b. 头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c. 颈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d. 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e. 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3. 实习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医学模拟人。

4. 实习课设计:

教师讲课20分钟;多媒体教学录像示教20分钟;教师示教20分钟;学生模拟人操作3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实验五  心脏检查

1. 实习目的:

学习心脏视、触、叩、听诊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

学习外周血管的检查内容和方法。

学习血压的测量方法。

2. 实习内容:

a.视诊:

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及脊柱畸形。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心尖搏动移位、强度范围及其改变及负性心尖搏动的临床意义。

b.触诊: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

震颤发生机制及触诊方法。

心包摩擦感的方法。

c.叩诊

心浊音界叩诊方法;

叩诊顺序;

正常心浊音界;

课后自学: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d.听诊

心脏瓣膜听诊区;

听诊顺序;

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四种心音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

课外学习: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强度、性质改变和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及心包叩击音、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的原因、听诊特点,额外心音临床意义;心脏杂音:①杂音的产生机制;②杂音的特性和听诊要点,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心动周期中的时期、性质、强度,与形态、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影响。杂音的临床意义。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

e.血管检查

a.)血管视、触、听诊检查方法。

b.)血压测量方法。

3. 实习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医学模拟人

4. 实习方法:

教师讲课、教师示教30分钟;多媒体教学录像示教20分钟;学生模拟人操作4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5.课后学习:二尖瓣狭窄的体征



实验六  胸廓与肺检查


1. 实习目的:

学习胸部体表标志和胸壁、胸廓及乳房的一般检查。学习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规范查体手法。学习肺部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2. 实习内容:

a.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

b.正常胸廓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c.肺部检查

a). 视诊:正常和异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

b). 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

c). 叩诊: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范围;肺上界、肺下界及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正常范围;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d). 听诊:正常呼吸音(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和分布;啰音:干、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语音共振:检查方法;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

3. 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医学模拟人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示教30分钟;多媒体教学录像示教20分钟;;学生模拟人操作4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5.作业:胸腔积液和气胸的体征

 



实验七  腹部检查


1. 实习目的:

学习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学习腹部视、触、叩、听诊规范的检查方法(以肝、脾触诊为重点)。

2. 实习内容:

a.腹部的体表标志、分区;

b.腹部检查:内容、方法;

a)视诊:

腹部外形;

呼吸运动;

腹壁静脉曲张;

胃肠型与蠕动波;

腹部其他情况:皮肤、脐部、体毛、搏动等

b)触诊:重点掌握肝、脾的触诊。

腹壁紧张度;

压痛和反跳痛;

脏器触诊,包括:肝脏触诊、脾脏触诊、脾肿大测量法、胆囊触诊、肾脏触诊的方法及压痛点、膀胱触诊、胰腺触诊、腹部包块、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c)叩诊:叩诊的内容、方法。腹部叩诊音、肝脏及胆囊叩诊、肝浊音界、胆囊叩击痛、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移动性浊音、脊肋角叩痛、膀胱叩诊。

(d)听诊:听诊的内容。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3. 实习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医学模拟人

4. 实习方法:

教师讲课、教师示教20分钟;多媒体教学录像示教20分钟;;学生模拟人操作4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实验八、九  心电图基本知识


1.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心动图机、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分析正常心电图及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2. 实验内容:

a. 学员分组做心电图;*

b.命名各波段的原则,并测量之;*

c. 导联体系

d. 学习心电轴测量方法;

e.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f. 心肌缺血的ST段和T波的改变。

3. 实验材料:

心动图机,分规,(正常)心电图图谱,试验报告纸(心电图纸)。

4. 实验课设计:

第一次课:教师讲课10分钟;教师演示做心电图20分钟;学员自己作图50分钟;测量各波段30分钟;分析心电图导联体系3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第二次课:教师讲课20分钟;心电轴测量方法20分钟;分析正常心电图的各个波段特点60分钟;分析心肌缺血心电图30分钟;讲解如何出心电图报告10分钟;讨论或小结1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写实验报告(心电图报告)

 



实验十  医学成像技术


1. 实习目的:

a.掌握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成像技术原理与检查方法;

b.掌握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临床应用价值和优缺点。

2. 实习内容:

a.带教老师回顾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成像方法原理、影像检查及诊断流程;

b.观察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影像学图像特点;

c.小组讨论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优缺点、临床价值;

d.小组讨论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最近进展;

e.通过阅读诊断报告了解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诊断报告内容和格式。

3. 实习课设计:

a.教师讲授 X线、CT、MR及超声医学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原理、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时间30分钟;

b.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影像学各种设备,了解各种设备的成像原理、检查流程及诊断流程;时间90分钟;

c.学生分组观察各种影像学图片;小组讨论,老师提问;时间60分钟;

 



实验十一  无菌术


1. 实验目的:

a. 建立无菌术基本概念;

b. 熟练掌握手术人员常规准备、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的正确方法;

2. 方法及安排:

a. 每组8~12人,2名教师

b. 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操作

c. 逐一考核掌握情况

3. 实验内容:

a. 复习无菌术、灭菌、消毒的概念。介绍手术人员一般准备。

b. 手术人员术前准备

a). 六步洗手法,洁芙柔洗手法(注:与临床一致)

b). 穿无菌手术衣(注:与临床一致)

c). 戴无菌手套(注:与临床一致)

 

实验十二  麻醉技术操作

1.实验目的

通过教师对常用麻醉器械的介绍,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对麻醉操作技术有初步的了解,熟悉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

2.实验内容、具体要求

掌握

熟悉临床最常用的麻醉技术,了解最基本的麻醉器械的功用、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了解

现代麻醉技术的最新进展。

3.实验准备(主要仪器、设备与材料)

椎管内麻醉穿刺包、喉镜、气管插管、麻醉机模型(图片)\教学光碟。

4.实验课设计(共1小时) 进程及时间分配如下

教师演示麻醉器械10分钟

教师多媒体示教麻醉操作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1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写出简单麻醉方案15分钟

 

实验十三  外科基本操作及更换辅料

1. 实验目的:

a. 辨认常用基本手术器械及其正确使用方法,了解缝合基本方法

b. 掌握基本外科手术结的打结方法

c. 掌握无菌伤口更换敷料方法

2. 方法及安排:

a. 每组8~12人,2名教师

b. 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分两组分别操作练习打结和更换敷料,

c. 逐一考核掌握情况

3. 实验内容:

a. 常用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

a).手术刀片及刀柄

b).手术剪

c).缝针及持针钳

d).血管钳

e).手术镊

f).胃钳

g).肠吻合钳

b.外科手术方结及外科结

c. 更换敷料

a). 无菌切口更换敷料

b). 拆线

 

实验十四---十七  动物外科

1. 实验目的:

a. 掌握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b. 掌握手术区域准备。

c. 熟悉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电刀使用(注:要与临床实际接近,介绍电刀使用,动物外科需准备医用电刀)。

d. 了解几种常见手术方法。

2. 方法及安排:

a. 每组8~12人,2名教师。

b. 首先由实验课教师示范,后由学生分组操作练习,每3位同学一参加一台手术,保证每人完成全部手术内容。

3. 实验内容:

a. 教师介绍手术室工作大致流程及手术中无菌原则和管理制度

b. 手术区消毒铺巾

c. 剖腹探查术

d. 盲肠切除术(仿人阑尾切除术)

e. 胃穿孔修补术

f. 肠切除、肠端端吻合术

g. 脾切除术

4. 实验课回报形式:课后书写动物外科手术记录

 


实验十八  放射治疗临床应用

1. 实验目的:

学习放射治疗的临床实施过程。

2. 实验内容:

a. 体位固定;*

b. 模拟定位;*

c. 靶区确定;*

d. 治疗计划;*

e. 近距离治疗。

3. 实验材料:

模室、定位机、直线加速器、后装治疗机、治疗计划系统等放疗设备,患者数人。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带领参观模室、定位室、直线加速器机房、后装治疗室、治疗计划室等,示教体模制作、模拟定位、靶区勾画、治疗计划、剂量计算、验证等60分钟;

提问讨论20分钟;

总结实验作业1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实验作业

 



实验十九  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  PT、OT的体会和临床演示

1. 实验目的:

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并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内容:

a. 临床最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

b. 体会各种PT、OT手法。了解最基本的仪器的功用、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现代康复的新方法。

c. 临床最先进和最实用的康复治疗技术。

3. 实验准备材料:

上下肢功能训练仪、减重步态、电动直立床、生物反馈治疗仪、平衡杠、疼痛治疗仪、PT床、中频电治疗仪、超声治疗仪、康复肢具、轮椅、助行器、神经康复功能评估系统。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多媒体示教康复评估和治疗20分钟;

学生分两组;一组在脑病科病房,一组在理疗科,60分钟观察、体会后两组互换。各组教师选择相关患者3-5名。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20分钟;

教师指导写出简单的康复评定报告和康复治疗方案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做一份康复评估报告和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  针灸、推拿的体会和临床演示

1. 实验目的:

通过针灸医师的治疗,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并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以加深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内容:

a. 洁针技术、常用治疗穴位的功效以及配伍、最基本的针灸手法和推拿手法。﹡

b. 中国医学在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3. 实验材料:

电针、TDP、针灸针、火罐、三棱针、皮肤针。

4.实验课设计:

教师多媒体示教针灸、推拿20分钟;

学生分两组;一组在脑病科病房,一组在针灸科门诊,60分钟观察、体会后两组互换。各组教师选择相关患者5-10名。学生可体验2-3个常用穴位。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20分钟;

教师指导写出简单的康复病历和针灸治疗方案20分钟;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做一份针灸康复病历和治疗方案。

备注:在两组交换时可穿插参观疼痛科的微创手术室。了解射频热凝消融术及臭氧治疗。

 

实验二十  电子病历与Lis示教

1. 实验目的:

学习和了解医学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EMR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基本结构特点。

2. 实验内容:

a. 参观学习临床电子病历系统EMR;

b. 参观学习实验室Lis系统;

3. 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网络环境。

4. 实验课设计:

参观实验讲解5分钟;教师示教5分钟;剩余时间学生参观学习。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自由讨论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