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区段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循环系统
英文名称:Circulatory diseases
学 时:60=28/20/12(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PBL学时)
学 分: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葛均波主编《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臧伟进主编《心血管系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3.马爱群主编《心血管系统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4.欧阳钦 吕卓人 《临床诊断学》七年制规划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ISBN 7-117-04077-7/R·4078
5.《HEART DISEASE》(7th edition) Braunwald 2007,9
6.《HURST’S THE HEART》 11th edition 2008.1
7.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ISBN 978-7-5091-1367-7
8.郑维扬,南方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内科学大纲 2006,12
9.华西医院七、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大纲 2006,4
10.林原、姚继红,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7年制药理教学大纲
11.现代心脏外科治疗学 刘维永,易定华 陕西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3
12.心脏外科学 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13.Surgery of the Chest Divid C.Sabiston,jR,MD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1,1
一、区段性质、目的任务:
性质:医学临床课。
目的任务:
以循环系统基础区段内容为基础,联系心血管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与临床药理学、影像学、检验学、介入学科、心血管外科学、心血管内科学,以及PBL病例构建成循环系统的整合课程,系统学习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熟悉及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及主要的治疗措施,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心血管系统常见症状及临床技巧。
2. 心血管系统影像学诊断技术。
3.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
4.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原则以及预防方法。
5.心血管系统介入治疗进展及适应证。
三、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 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及心脏-血管物理检查
1.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问诊、临床特点、鉴别要点;
2.心脏视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心脏触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心脏叩诊及测量方法、顺序、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6.心脏听诊部位、顺序、主要内容及其临床价值;*
7.周围血管的物理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8.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二章 循环系统影像学
1.循环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心血管造影;
2. 循环系统正常X线影像表现;
3. 循环系统基本病变X线影像表现;
4.先天性心脏病、获得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X线影像诊断。*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核医学诊断
1.心肌灌注显像原理、负荷试验、正常影像、异常影像类型及临床意义、临床应用;
2.心肌代谢显像:葡萄糖代谢显像;
3.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平衡法心血池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4.亲心肌梗死显像:原理、临床应用。
第四章 心力衰竭
1. 心力衰竭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1.1 循环系统生理学
1.2 肾素、加压素、肾上腺皮质酮轴
1.3 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
1.4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
1.5心力衰竭的类型*
1.6 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方案和客观评估*
2.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2.1 慢性心力衰竭
2.1.1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2.1.2实验室检查
2.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2.1.4治疗及预后 基本治疗原则*
2.2 急性心力衰竭
2.2.1病因和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3 治疗*
3.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3.1 强心苷类的作用与机理、应用及毒性反应与防治*;
3.2 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利尿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3.4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等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4. 充血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
4.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4.2 心脏移植
5. 心力衰竭伴随疾病治疗
6. 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要点
7.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治疗要点
第五章 心律失常
1 概述
1.1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生理学
1.2 离子通道简介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4 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1.5 心律失常的诊断
1.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1.7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2. 常见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2.1 窦性心律失常
2.2. 房性心律失常
2.3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2.4室性心律失常
2.5心脏传导阻滞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简介
3.1 等临床应用特点及主要不良反应*。
3.2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各类药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及用药原则。
第六章 高血压
1. 概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病理 小动脉病变、靶器官病变。
4.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1症状和体征
4.2 恶性或急进性高血压的表现
4.3 并发症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标准与分类*
5.2 诊断性评估
5.3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5.4 鉴别诊断* 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疾病、颅脑疾病、妊娠)的鉴别。
6. 治疗
6.1 降压目标*
6.2 非药物治疗
6.3 降压药物的治疗(常用药、选药原则) *
6.4 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降压治疗
6.5 难治性高血压的评估及治疗策略
6.6 高血压危象和治疗
7. 抗高血压药物
7.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与主要不良反应:利尿剂*(氢氯噻嗪、吲哒帕胺、氨苯蝶啶),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Ca2+通道阻滞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伊贝缬沙坦等)及其他抗高血压药物固定复方药剂
7.2 治疗高血压危象的药物及其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安拉明、尼卡地平、艾司洛尔、地尔硫卓等
第七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 血脂学
1.1 血脂异常的病因
1.2 血脂异常的诊断和分类
1.3 血脂异常的处理与预防
2.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
2.1 血管生物学
2.2病因学
2.3发病机制
2.4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2.5分期和分类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分型*
4. 稳定型心绞痛
4.1 概述
4.2 发病机制
4.3 病理和病理生理
4.4 临床表现
4.5 辅助检查
4.6 诊断*和鉴别诊断
4.7 治疗;
4.8 预后
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5.1概述
5.2 病因和发病机制
5.3 临床表现
5.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5.5 诊断*及危险分层
5.6 治疗
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6.1 概述
6.2 病理和病理生理
6.3 临床表现
6.4 并发症
6.5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6.6 诊断*和鉴别诊断
6.7 治疗
6.8 预防和预后
7.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7.1 变异型心绞痛
7.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胸痛——X综合征
7.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7.4 心肌桥
8.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8.1 他汀类降血脂药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
8.2 考来烯胺、吉非贝齐、烟酸、普罗布考等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9. 抗心绞痛药
9.1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及钙拮抗药抗心绞痛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9.2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合用的优点与不足
第八章 瓣膜性心脏病
1. 二尖瓣疾病
1.1 二尖瓣狭窄
1.1.1临床表现*
1.1.2辅助检查
1.1.3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并发症
1.1.5治疗 内科治疗
1.2 二尖瓣关闭不全
1.2.1临床表现*
1.2.2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1.2.3诊断*与鉴别诊断
1.2.4并发症
1.2.5 治疗 内科治疗原则同二尖瓣狭窄
2. 主动脉瓣疾病
2.1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1.1临床表现*
2.1.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2.1.3诊断*与鉴别诊断
2.1.4并发症
2.1.5治疗
2.2 主动脉瓣狭窄
2.2.1 临床表现*
2.2.2实验室检查
2.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4并发症
2.2.5治疗 内科治疗
3.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
第九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防
第十章 心肌疾病
1. 概述 心肌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2. 心肌炎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病理
2.3 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型。
2.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2.5 诊断和鉴别诊断
2.6 治疗
3. 心肌病
3.1 扩张型心肌病
3.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1.2 病理
3.1.3 临床表现*
3.1.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3.1.5 诊断和鉴别诊断
3.1.6 治疗
3.2 肥厚型心肌病
3.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2.2 病理
3.2.3 临床表现*
3.2.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3.2.5 诊断和鉴别诊断
3.2.6 治疗
3.3限制型心肌病
3.3.1 病因和发病机制
3.3.2 病理
3.3.3 临床表现*
3.3.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3.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6 治疗
3.4 右室心肌病
3.4.1病因和病理
3.4.2临床表现*
3.4.3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3.4.4诊断和鉴别诊断
3.4.5治疗
3.5 特异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糖尿病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淀粉样变心肌病、药物性心肌病、克山病。
第十一章 心包疾病
1. 心包膜腔的组织解剖及生理
2. 心包填塞症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超声心动图表现*
3. 心包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4. 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5. 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二章 主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
主动脉夹层 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治疗
周围血管病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雷诺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血栓性静脉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
第十三章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概述
1.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应用
2. 射频消融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应用
3. 起搏器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应用
4. 封堵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应用
5. 瓣膜球囊扩张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临床应用
第十四章 心血管外科概论
心血管外科发展概况
心内手术基础设施
2.1体外循环的概念及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2体外循环基本装置
2.3体外循环建立
2.4体外循环预充准备及体外循环方法
2.5心肌保护方法
第十五章 瓣膜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的病理及分型
二尖瓣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治疗方法(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直视二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换术 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及并发症)及疗效评价。
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理及分型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及诊断
治疗(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1概述
3.2 病因及病理生理
3.3 临床表现及诊断
3.4 外科治疗处理原则
3.5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4 主动脉瓣狭窄
4.1概述
4.2 病因及病理生理
4.3 临床表现及诊断
4.4 外科治疗处理原则
4.5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
第十六章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1. 心脏血管的胚胎发育学
2.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
3.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循环生理学: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法乐氏四联征
4.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法乐氏四联征
5.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内科治疗
6.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第十七章 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1. 冠状动脉的应用解剖
2.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4.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基本知识
四、学时分配表:(所有区段加入“功能模块”部分)
(一)、理论课
功能模块 |
学科 |
章 |
内 容 |
学时 |
心血管 诊断学 5 |
心内科 |
1 |
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及临床技巧 |
2 |
影像学 |
2 |
心脏血管X-线、CT、MRI |
2 |
核医学 |
3 |
心脏核医学 |
1 |
心力衰竭 3 |
心内科 |
4 |
心力衰竭 |
2 |
药理学 |
|
心力衰竭治疗药物 |
1 |
心律失常 3 |
心内科 诊断学 |
5 |
心律失常 Holter,运动试验,食道调搏 |
2 |
药理学 |
|
抗心律失常药物 |
1 |
高血压疾病 2 |
心内科 |
6 |
高血压 |
1 |
药理学 |
|
抗高血压药 |
1 |
冠状动脉疾病 3 |
心内科 心血管康复医学 |
7 |
血脂,冠状动脉心脏病病理生理,冠状动脉心脏病诊断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 |
2 |
药理学 |
|
降脂药物,抗心绞痛药物 |
1 |
2 |
心内科 |
8 |
瓣膜性心脏病 |
2 |
1 |
心内科 |
9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1 |
2 |
心内科 |
10 |
心肌炎 心肌病 |
2 |
2 |
心内科 |
11 |
心包疾病 |
1 |
1 |
心内科 |
12 |
主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 |
1 |
1 |
心内科 |
13 |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概述 |
1 |
心外科疾病 4 |
心外科 |
14 |
心血管外科概论 |
1 |
心外科 |
15 |
瓣膜心脏病治疗 |
1 |
心外科 |
16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 |
1 |
心外科 |
17 |
冠心病外科治疗 |
1 |
合计 |
28 |
“心血管系统疾病”区段实验教学大纲
Block: Cardiovascular system block
学 时:20
学 分:
适用对象:侯宗濂医学实验班
相关学科:诊断学、心脏影像学、心脏超声学、心血管内科学、心血管外科学。
心血管区段实验内容总表
实验编号 |
实 验 名 称 |
学时 |
学科 |
实 验 中 心 |
1 |
循环系统临床技巧查体训练 |
4 |
心血管 诊断学 |
临床实验中心 |
2 |
心脏血管影像学 |
4 |
心脏影像学 |
影像实验中心 |
3 |
心律失常心电图与临床 |
4 |
心血管内科 |
临床实验中心 |
4 |
高血压、心衰,超声心动图(1) |
4 |
心血管内科 心脏超声 |
临床实验中心 心脏超声室 |
5 |
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疾病、 超声心动图(2) |
4 |
心血管内科 心脏超声 |
临床实验中心 心脏超声室 |
合计 |
|
20 |
|
实验一 循环系统临床技巧查体训练与临床思维
1. 实验目的:
学习循环系统问诊方法,心脏查体的方法。
2. 实验内容:
2.1视诊 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2触诊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2.3叩诊 心浊音界叩诊方法、叩诊顺序、正常心浊音界、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
2.4听诊 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2.5 心血管常见症状的鉴别。如呼吸困难、胸痛的鉴别。
3. 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录像,心脏听诊录音,听诊器、录音机。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教师示教;学生互练;心脏听诊录音;讨论或小结。
5. 实验课回报形式:查体描述。水肿的鉴别诊断思维报告。
实验二 心脏血管影像学观察
1. 实验目的:
学习正常心脏与大血管X线表现、各房室增大和肺循环异常的X线表现,常见病X线表现。
2. 实验内容:
2.1心脏与大血管X线摄影正常投影(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垂位心、斜位心、横位心)
2.2心脏各房室的增大(左房、右房、左室、右室)
2.3二尖瓣型心、主动脉型心、普大型心、靴型心。
2.4 肺循环改变(肺充血、肺血少、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
2.5常见病表现(房缺、法四和风心、心包疾患)
3. 实验材料:
X光片。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教师示教;分组观片;讨论或小结。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X片征象分析描述。
实验三 心律失常心电图与临床
1. 实验目的:
学习各种常见异常心律失常心电图的特征与疾病诊断与治疗。
2. 实验内容:
2.1常见快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预激综合征)
2.2常见缓慢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逸搏和逸搏心律)
3. 实验材料:
心电图机,测量分规,心电图图谱及心电图报告纸。病房患者见习。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教师示教;分析图谱;病房见习,讨论或小结。
5. 实验课回报形式:心电图报告
实验四 心血管疾病与超声心动图
1. 实验目的:
学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学习先天性心脏病、获得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
2. 实验内容:
2.1 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2.2 急性、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2.3 正常心脏与大血管的超声表现
2.4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乐氏四联症的超声诊断。
2.5 常见获得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超声诊断。
3. 实验材料:
心超诊断仪、病房患者见习。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教师现做典型病人示教;分组观图;病房见习,讨论或小结。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与治疗PPT。
实验五 心血管疾病与超声心动图
1. 实验目的:
学习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学习获得性心脏病、心包疾病和大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2. 实验内容:
2.1 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2.2 心脏瓣膜病的诊断
2.3 常见获得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的超声诊断
2.4 心包疾病: 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心包缩窄的超声诊断
2.5 大血管疾病: 主动脉夹层、多发性大动脉炎及主动脉缩窄的超声诊断
3. 实验材料:
心超诊断仪、病房患者见习。
4. 实验课设计:
教师讲课;教师现做典型病人示教;分组观图;病房见习,讨论或小结。
5. 实验课回报形式:
心肌病与心包疾病的鉴别方法。
制定者:薛小临 王 顺
校对者:薛小临
审定者:谢小鲁
批准者:
“呼吸系统疾病”区段简介
一、简介:
呼吸系统临床区段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课程体系改革第3个区段,服务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目标,本区段内容包括临床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学、呼吸内科学、胸部外科学等,以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为基础,系统阐述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手段、主要治疗措施等。
本区段总学时80学时,教学方式是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和PBL case相结合的方式,各部分学时分配比例为44:24:12。
二、主要学习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熟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的方法,掌握肺功能检查及诊断的方法。
2、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3、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
4、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鉴别要点及手术指征。
5、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及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6、掌握常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物等的作用机制及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