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编码:BICH300440
学    时:54(理论学时:42; 实验学时:12)
学    分:3
适用对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查锡良、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8版  2013年
2.参考书:冯作化、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3版  2015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性质:基础理论课
目的: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生物体特别是人体内的物质组成、化学变化(代谢)及它们与机能的关系;还有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本门课程主要介绍: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核酸,蛋白质等); 2.物质代谢 (糖、脂质、蛋白质、核苷酸等代谢); 3.生物大分子的合成(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实验主要开展蛋白质定量、电泳技术、酶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能力与技术,为进一步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描述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解释生物体(主要是人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与人类健康、疾病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
4.结合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学习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L-a-氨基酸;20种氨基酸三字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
  2.掌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
  3.掌握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蛋白质性质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1.1 | 2 | 
 | 
 | 
 | 
 | 
 | 
 | √ | 
  
   | 1.2 | 1 | 
 | 
 | 
 | 
 | 
 | 
 | √ |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
2.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掌握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和cGMP。
3.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及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 3’)。掌握DNA的一级结构, DNA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掌握tRNA二级结构——三叶草结构特点。了解核酸更高级结构形式。
4.掌握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DNA(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2.1 | 1 | 
 | 
 | 
 | 
 | √ | 
 | 
 | 
  
   | 2.2 | 2 | 
 | 
 | 
 | 
 | √ | 
 | 
 | 
 
第三章:酶
1.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2.掌握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
3.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5.了解酶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3.1 | 2 | 
 | 
 | 
 | 
 | √ | 
 | 
 | 
  
   | 3.2 | 1 | 
 | 
 | 
 | 
 | √ | 
 | 
 | 
 
第四章:糖的代谢
1.了解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3.掌握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和ATP生成,和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三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4.掌握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5.掌握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4.1 | 1 | 
 | 
 | 
 | 
 | √ | 
 | 
 | 
  
   | 4.2 | 2 | 
 | 
 | 
 | 
 | √ | 
 | 
 | 
  
   | 4.3 | 2 | 
 | 
 | 
 | 
 | √ | 
 | 
 | 
  
   | 4.4 | 1 | 
 | 
 | 
 | 
 | √ | 
 | 
 | 
 
第五章:脂类代谢
1.掌握脂肪动员的概念及限速酶。
2.掌握甘油代谢途径(氧化分解、异生为糖及合成脂肪)及重要的酶。
3.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掌握酮体概念、代谢、生理意义。了解酮症酸中毒产生机理。
4.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掌握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包括来源)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了解线粒体及内质网中脂肪酸碳链延长酶体系的作用。掌握脂肪酸合成的限速步骤及调节。
5.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重要衍生物及功能。
6.掌握磷脂合成原料、部位,以磷脂酰胆碱合成为例,熟记磷脂合成原料及CTP在其中的作用。写出与甘油磷脂分解代谢有关的酶及其作用部位.
7.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辅助因子。掌握胆固醇主要转化途径。掌握胆固醇的两种脂化(LCAT,ACAT)过程。
8.了解脂类主要生理功能,了解血浆脂类组成及含量。熟记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5.1 | 1 | 
 | 
 | 
 | 
 | √ | 
 | 
 | 
  
   | 5.2 | 2 | 
 | 
 | 
 | 
 | √ | 
 | 
 | 
  
   | 5.3 | 2 | 
 | 
 | 
 | 
 | √ | 
 | 
 | 
  
   | 5.4 | 1 | 
 | 
 | 
 | 
 | √ | 
 | 
 | 
 
第六章:生物氧化
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列举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2.掌握呼吸链定义,呼吸链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写出两条主要呼吸链传递顺序。
3.掌握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熟记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熟记P/O比值定义。
4.熟悉两种穿梭机制.
5.掌握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用能和储能形式。
6.掌握体内CO2生成的主要方式。
7.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的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6.1 | 1 | 
 | 
 | 
 | 
 | √ | 
 | 
 | 
  
   | 6.2 | 2 | 
 | 
 | 
 | 
 | √ | 
 | 
 |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掌握熟记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了解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特点和g-谷氨酰基循环在氨基酸吸收和转运中的意义。
3.掌握体内几种脱氨基方式及反应过程、典型转氨酶名称、辅酶及ALT(GPT)、AST(GOT)的组织分布特点及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4.掌握血氨来源与去路,熟记尿素合成详尽过程及肝昏迷学说。了解其调节.
5.掌握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代谢辅酶、功能。
6.了解甘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途径及意义。
7.掌握苯丙氨酸、酪氨酸重要代谢产物、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酶、酶先天缺陷相关的临床疾患。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7.1 | 2 | 
 | 
 | 
 | 
 | √ | 
 | 
 | 
  
   | 7.2 | 2 | 
 | 
 | 
 | 
 | √ | 
 | 
 | 
  
   | 7.3 | 2 | 
 | 
 | 
 | 
 | √ | 
 | 
 |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了解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2.了解嘌呤核苷酸有两条合成途径。结合嘌呤核苷酸结构与从头合成途径,写出嘌呤核苷酸各元素或组件的材料来源, IMP、AMP与GMP相互转变。熟记二磷酸核苷还原生成脱氧嘌呤核苷酸。
3.掌握嘌呤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
4.掌握嘌呤核苷酸体内分解代谢终产物尿酸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5.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原料。熟记嘧啶核苷酸抗代谢药物作用机理及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名称。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8.1 | 2 | 
 | 
 | 
 | 
 | √ | 
 | 
 | 
 
第九章:DNA的生物合成
1.掌握DNA(生物)合成的概念:复制,反转录,损伤修复。
2.以大肠杆菌为例熟记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复制的酶和因子(包括它们的功能)。简要叙述原核生物复制过程及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3.结合反转录酶的功能,简述反转录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记住端粒酶的概念与功能。
4.了解环境因素造成DNA损伤的几种类型,掌握修复损伤的几种主要方式。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9.1 | 2 | 
 | 
 | 
 | 
 | √ | 
 | 
 | 
  
   | 9.2 | 2 | 
 | 
 | 
 | 
 | √ | 
 | 
 | 
 
第十章:RNA的合成
1.掌握转录的概念及特点。
2.简要叙述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组成及功能、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功能。
3.掌握原核和真核生物RNA转录的异同点。
4.掌握几种RNA转录后加工过程。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10.1 | 2 | 
 | 
 | 
 | 
 | √ | 
 | 
 | 
  
   | 10.2 | 1 | 
 | 
 | 
 | 
 | √ | 
 | 
 | 
 
第十一章:蛋白质生物合成
1.掌握翻译的概念。
2.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论述mRNA、tRNA和核蛋白体的作用原理。
3.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4.了解蛋白质合成阻断剂作用原理。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 11.1 | 1 | 
 | 
 | 
 | 
 | √ | 
 | 
 | 
  
   | 11.2 | 2 | 
 | 
 | 
 | 
 | √ | 
 | 
 | 
 
五、课内学时分配
 
  
   | 序号 | 单元名称 | 参考学时 | 
  
   | 1 | 绪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 3 | 
  
   | 2 |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 3 | 
  
   | 3 | 酶 | 3 | 
  
   | 4 | 糖代谢 | 6 | 
  
   | 5 | 脂类代谢 | 6 | 
  
   | 6 | 生物氧化 | 3 | 
  
   | 7 | 氨基酸代谢 | 6 | 
  
   | 8 | 核苷酸代谢 | 2 | 
  
   | 9 | DNA的生物合成 | 4 | 
  
   | 10 | RNA的生物合成 | 3 | 
  
   | 11 |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3 | 
  
   | 合计 | 
 | 42 | 
 
六、实验/实践环节
 
  
   | 序号 | 单元名称 | 参考学时 | 
  
   | 1 | 基本操作、蛋白质定量 | 4 | 
  
   | 2 |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蛋白质 | 4 | 
  
   | 3 | 温度、pH、抑制剂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 | 
  
   | 合计 | 
 | 12 |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平时和/或实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