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教学大纲 > 正文

BASM313740生理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7日 点击数: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编码BASM313740

40(授课:32  实验:8)

   2

适用对象四年制药学专业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岳利民,崔慧先.人体解剖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Hall John E.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 Philade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生理学不仅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也要为毕业后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撑。生理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相关的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

二、课程内容简介

人体生理学的教学涉及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生命活动中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医药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学习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理解或认识疾病发生时人体的变化及病理机制。生理学不仅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也为今后的提高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生理学实验主要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进行生理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内容有骨骼肌的收缩、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等实验。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2.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利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刊。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绪论

1.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熟悉 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了解 生理学与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掌握 体液、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稳态的维持及意义。

了解 新陈代谢和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掌握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熟悉 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4. 机体功能的控制系统

掌握 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了解 重调定、前馈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1.1

0.2








1.2

0.3








1.3

0.3








1.4

0.2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过程及特点。

熟悉 出胞和入胞。

了解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

2. 细胞的信号转导

掌握 三类跨膜信号转导的途径: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熟悉 离子通道的概念,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含义及特征;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重要信号分子的作用。

3. 细胞的电活动

掌握 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的兴奋性,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及不衰减传导;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钾平衡电位与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钠平衡电位与动作电位;阈电位、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膜对钠的通透性及钠的再生性循环,局部电流学说。

熟悉 膜兴奋时通透性变化的时程和离子流动,钠通道的三种机能状态;钠泵的生电作用;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膜电压、膜电流与膜电导;膜片钳技术与单通道电流,缝隙连接与电传递。

4. 肌细胞的收缩

掌握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及其关键结构与关键因子。

熟悉 肌肉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收缩的复合,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后负荷、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 肌原纤维、肌小节与肌丝及其分子结构、肌管系统;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2.1

1








2.2

1








2.3

2








2.4

2

4







第三章: 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掌握 血液的组成和血量;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

熟悉 红细胞比容,血浆蛋白及其功能。

了解 血液的比重、粘度、血浆pH值,缓冲对及其作用。

2. 血细胞生理

掌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数量、特性和生理功能,血小板的数量、特性及生理功能。

熟悉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成熟因子、调节和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了解 白细胞生成的部位、调节和破坏;血小板的生成的部位、调节和破坏。

3. 生理性止血

熟悉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凝血因子与凝血的基本步骤,血液凝固的途径与调控。

了解 促凝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4. 血型和输血原则

掌握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与分型,凝集原、凝集素与凝集反应;Rh血型系统的分型及特点。

熟悉 血型鉴定的一般方法,输血原则,交叉配血试验。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3.1

0.2








3.2

0.3








3.3

0.3








3.4

0.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掌握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心指数和射血分数的概念;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熟悉 心脏泵功能储备,心音及其特征、意义。

了解 心房在心脏泵功能中的作用,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2.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掌握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产生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

熟悉 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及其形成。

3. 血管生理

掌握 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血压的概念及意义;静脉回流量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微循环及其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淋巴的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 动脉脉搏;微循环血流的调节;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掌握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缩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及意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熟悉 舒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心血管中枢及其紧张性,化学感受性反射;心钠素(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了解 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及其机制。

5. 器官循环

掌握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了解 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4.1

1.5








4.2

2

4







4.3

1








4.4

1








4.5

0.5








 

第五章: 呼吸

1. 肺通气

掌握 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呼吸运动,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形成及生理意义;肺的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作用;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熟悉 气道的功能及调节;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肺总容量。

了解 呼吸功,气胸,人工呼吸。

2.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掌握 肺换气的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的分压差,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熟悉 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动力;气体扩散速率、扩散系数;肺扩散容量

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掌握 氧气运输的形式和二氧化碳运输的形式。

熟悉 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CO2解离曲线;O2CO2运输的相互联系。

4. 呼吸运动的调节

掌握 呼吸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器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CO2H+、低O2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熟悉 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及其分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及作用。

了解 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5.1

1








5.2

0.5








5.3

0.5








5.4

1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 概述

掌握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及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熟悉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慢波)和动作电位);消化道外在神经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消化道的主要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了解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分泌方式。

2. 口腔内消化

熟悉 唾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食管的蠕动。

了解 咀嚼和吞咽,食管下括约肌及其作用。

3. 胃内消化

掌握 胃黏膜的分泌细胞;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促进性调节,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的特点及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运动的形式(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的排空)及作用。

熟悉 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

了解 非消化期胃的运动;呕吐;胃黏膜的细胞保护作用与消化性溃疡。

4. 小肠内消化

掌握 胰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及作用。

熟悉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了解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 大肠的功能

熟悉 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及作用。

了解 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的形式。

6. 吸收

掌握 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内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机制。

熟悉 水及无机盐的吸收及其机制。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6.1

0.3








6.2

0.2








6.3

1








6.4

1








6.5

0.3








6.6

0.2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 能量代谢

掌握 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概念和意义;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条件,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熟悉 能量的来源、储存与利用,体表面积与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了解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体温及其调节

掌握 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产热的主要器官,产热方式(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骨骼肌活动、寒战和非寒战产热);散热部位和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和对流、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

熟悉 调定点的概念,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

了解 汗腺的神经支配、调节和发汗中枢。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7.1

1








7.2

1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掌握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特点和调节。

熟悉 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球旁体的组成及功能,滤过膜的构成。

了解 肾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掌握 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熟悉 滤过的实验依据和结构基础及其功能特点。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 Na+Cl-、水、HCO3-K+Ca2+ 和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

熟悉 肾小管重吸收、肾糖阈及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的概念。

了解 H+NH4+K+的分泌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掌握 尿稀释与尿浓缩及其机制,肾髓质部渗透梯度及其形成机制。

熟悉 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

5. 尿生成的调节

掌握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渗透性利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醛固酮的作用及分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作用。

熟悉 球管平衡及其影响。

了解 肾交感神经在泌尿中的作用

6. 清除率

掌握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了解 清除率的计算、测定意义,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测定

7. 尿的排放

掌握 排尿反射的过程。

了解 排尿异常(尿失禁、尿潴留、尿频)及其可能原因。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8.1

0.5








8.2

1








8.3

1








8.4

0.5








8.5

0.5








8.6

0.3








8.7

0.2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掌握 神经元及其一般功能,树突和轴突的主要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及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及其类型和意义,突触前抑制的机制及意义;神经递质的概念、分类、共存、释放和失活;受体学说,受体分类;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突触的易化。

熟悉 突触的可塑性;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缝隙连接与电传递,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和分类,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了解 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人体内主要的递质系统及其分布;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非定向突触的结构特征。

2.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掌握 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区别。

熟悉 丘脑的感觉传导和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其特征;皮肤痛觉的特征;内脏痛和牵涉痛。

了解 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感觉传导路;中枢对特殊感觉的分析及特点。

3.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掌握 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休克、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肌梭的功能;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及其功能、功能特点。

熟悉 运动传导通路及其功能特点;去大脑僵直和去皮层僵直及其原因。

了解 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震颤麻痹和舞蹈症的递质机制;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掌握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熟悉 下丘脑的功能。

了解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边缘系统的功能。

5. 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

掌握 脑电图的概念、基本波形及其意义;皮层诱发电位的概念及构成;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特征表现及意义。

了解 自发脑电活动,脑电波形成的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及其功能,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发生的机制。

6. 脑的高级功能

熟悉 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中枢,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了解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和记忆的形式、可能机制,人类记忆的过程;语言功能障碍。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后环节(请打“√”)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大作业

其他

10.1

1.5








10.2

1.5








10.3

1.5








10.4

0.5








10.5

0.5








10.6

0.5








五、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机能实验中心安排实施,通过实验环节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巩固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4学时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4学时

考核方式

闭卷;闭卷考试成绩占10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