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athology
课程编码:BASM311940
总 学 时:40(授课学时:24 实验学时:16)
学 分:2
适用对象:五年制口腔医学 专业、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四年制药学专业。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李玉林.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陈杰,李甘地.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ROBBINS.Basic Pathology. 9th edition,2011.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最重要的桥梁课程。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内容简介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结局及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最重要的桥梁课程。其目的是,熟悉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通过总论(即一般病理过程,研究多种疾病共有的规律,包括组织细胞损伤、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内容)的理论学习,结合实验课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疾病本质,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三、教学基本要求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学基本要求包括:
1.掌握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阐明其本质,以便运用这些知识去更深刻地认识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本质。
2.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转归、临床表现及其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3.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熟悉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发展史、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深刻理解病理学学习方法:仔细观察(各级水平)、差异思维(知同求异)、活学活用(知识的应用才是力量)、不断反省(批判探索);形态与机能结合、病理与临床联系。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掌握:细胞组织适应性反应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生物学意义;可逆性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及病理变化);不可逆性损伤(细胞坏死的概念、病变、类型及结局,细胞凋亡的概念、病变、机制及生理病理意义)。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机理。
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及病理性钙化的概念。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的概念及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创伤愈合的概念及类型。
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了解:骨折愈合的过程。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的概念和类型;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及机制,血栓的类型、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与栓子的概念、栓塞的类型、栓子运行的规律、血栓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原因、条件、病变及类型。
熟悉:动脉性充血的原因,常见重要器官慢性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结局。
第四章 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变、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及意义;急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熟悉:炎症介质的种类、来源及作用特点。
了解:影响炎症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五章 肿瘤
掌握:肿瘤的概念,瘤性增生的特点,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原则,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概念。
熟悉: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细胞癌、纤维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畸胎瘤、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的一般特点。
了解: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病因学及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五、实践环节
1. 尸体解剖录像、标本观察方法及组织细胞损伤与修复 4学时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学时
3. 炎症 4学时
4. 肿瘤 4学时
六、课内学时分配表
章 |
理论课内容 |
学时 |
实验课内容 |
学时 |
1 |
绪论、组织细胞的适应、可逆性损伤 |
4 |
尸体解剖录像、损伤与修复 |
4 |
不可逆性损伤 |
4 |
2 |
损伤的修复 |
2 |
3 |
充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 |
4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4 |
4 |
炎症概念、原因及基本病变 |
2 |
急、慢性炎症 |
2 |
5 |
肿瘤概念、一般形态和结构、肿瘤异型性 |
2 |
炎症 |
4 |
肿瘤的生长扩散,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癌与肉瘤的区别,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
2 |
常见肿瘤形态特点、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
2 |
肿瘤 |
4 |
|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课程编号:BASM313840
学 时:64(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24)
学 分:3
适用对象:四年制药学专业、四年制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沈关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李凡,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李明远,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曹雪涛,医学免疫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6.何维,曹雪涛,熊思东.医学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基础
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知识的能力。
免疫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的学科,是重要的专业基础科目,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法医学专业必修课。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讲解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治原则,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实验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主要学习基础免疫学,包括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的特性种类,执行免疫应答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现象和机制,免疫应答产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以及它们与对应抗原的反应和后果,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检测与免疫学防治)。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
3.了解微生物学新的研究进展。
4. 掌握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主要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与效应机制、超敏反应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5. 熟悉免疫学防治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6. 了解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教学内容及安排
微生物学
绪论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绪论 |
0.5 |
|
|
|
|
|
|
|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掌握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细菌L 型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概念及医学意义。
2.熟悉细胞膜和核质结构特点、中介体的形成及其功能;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 |
1.5 |
3 |
|
|
|
|
|
|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掌握细菌的个体的生长繁殖的方式、生长繁殖条件;消毒灭菌常用术语。
2.熟悉细菌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常用的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方法及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3.了解细菌的分类原则和命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措施。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 |
2.0 |
3 |
|
|
|
|
|
|
第三章:噬菌体
1.掌握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相关概念及噬菌体主要生物学性状。
2.熟悉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关系。
3.了解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 |
0.5 |
|
|
|
|
|
|
|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掌握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2.熟悉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
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4 |
1.0 |
|
|
|
|
|
|
|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1.掌握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与生化机制。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了解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5 |
0.5 |
4 |
|
|
|
|
|
|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掌握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概念及致病的条件;细菌毒力的构成因素及内毒素与外毒素主要特性区别。
2.熟悉细菌感染的来源及感染常见的类型。
3.了解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控制原则。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6 |
1.0 |
|
|
|
|
|
|
|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熟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了解细菌感染的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7 |
1.0 |
|
|
|
|
|
|
|
第八章:球菌
1.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熟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8 |
2.0 |
2 |
|
|
|
|
|
|
第九章:肠杆菌科
1.掌握肠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熟悉肠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测程序。
3.了解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方面的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9 |
2.0 |
4 |
|
|
|
|
|
|
第十章:厌氧性细菌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特征、致病条件和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2.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与感染特征。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2 |
0.5 |
|
|
|
|
|
|
|
第十一章:分枝杆菌属
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及防治原则。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菌体成分及其作用、培养特征及抵抗力特点。
3.了解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3 |
1.0 |
|
|
|
|
|
|
|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
1.熟悉白喉棒状杆菌形态染色特征及白喉毒素的致病机制。
2.了解百日咳鲍特菌、嗜肺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空肠弯曲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4 |
0.5 |
|
|
|
|
|
|
|
第十三章:支原体
1.熟悉支原体的概念及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
2.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6 |
0.5 |
|
|
|
|
|
|
|
第十四章: 立克次体
1.熟悉立克次体的概念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种类。
2.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7 |
0.5 |
|
|
|
|
|
|
|
第十五章: 衣原体
1.熟悉衣原体的概念及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2.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及检查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8 |
0.5 |
|
|
|
|
|
|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1.掌握螺旋体的概念及形态染色特征。
2.熟悉致病常见的螺旋体种类及防治原则。
3.了解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9 |
0.5 |
|
|
|
|
|
|
|
第十七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掌握病毒的概念、形态、大小与测量单位、病毒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病毒的增殖特点、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2.熟悉病毒的抵抗力特点、病毒的遗传变异。
3.了解病毒分类原则,亚病毒种类及概念。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0 |
2.0 |
|
|
|
|
|
|
|
第十八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掌握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熟悉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感染类型。
3.了解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1 |
1.0 |
|
|
|
|
|
|
|
第十九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熟悉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2.了解抗病毒化学制剂种类及基因治疗剂。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2 |
1.0 |
|
|
|
|
|
|
|
第二十章:呼吸道病毒
1.掌握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种类;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2.熟悉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防治原则及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3.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3 |
1.0 |
2 |
|
|
|
|
|
|
第二十一章:肠道病毒
1.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特异性预防(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免疫程序)。
2.熟悉致病常见的肠道病毒种类及共同特征。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4 |
1.0 |
|
|
|
|
|
|
|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
1.掌握HBV的形态与结构、抗原组成;HBV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2.熟悉HAV形态与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与防治原则;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3.了解HBV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致病与免疫机制、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HCV、HDV和HE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5 |
2.0 |
|
|
|
|
|
|
|
第二十三章:虫媒病毒
1.熟悉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原则。
2.了解 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6 |
0.25 |
|
|
|
|
|
|
|
第二十四章:出血热病毒
了解出血热病毒的常见种类及流行病学特征;汉坦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预防原则。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7 |
0.25 |
|
|
|
|
|
|
|
第二十五章:疱疹病毒
1.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种类、共同特征及感染类型;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了解VZV、HCMV、EB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8 |
0.25 |
|
|
|
|
|
|
|
第二十六章:逆转录病毒
1.掌握HI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2.熟悉HIV的形态结构、复制过程、培养特性、致病机理、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3.了解HTLV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9 |
0.25 |
|
|
|
|
|
|
|
第二十七章:其他病毒
1.熟悉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储存宿主及防治原则。
2.了解HPV的型别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细小DNA病毒B19、痘病毒和博尔纳病病毒的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0 |
0.75 |
|
|
|
|
|
|
|
第二十八章:朊粒
1.掌握朊粒的概念。
2.熟悉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及人和动物的prion病类型。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1 |
0.25 |
|
|
|
|
|
|
|
第二十九章:真菌学总论
1.掌握真菌的概念及按形态结构分类。
2.熟悉真菌的培养特征与致病性。
3.了解真菌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2 |
0.5 |
|
|
|
|
|
|
|
第三十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1.熟悉常见的机会致病性真菌种类及致病性。
2.了解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征;皮肤癣菌的类型及致病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3 |
0.5 |
|
|
|
|
|
|
|
第三十一章:放线菌
1.掌握放线菌的概念及结构特征。
2.熟悉放线菌产抗生素的特征与种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3 |
1 |
|
|
|
|
|
|
|
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2.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学的经验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3.免疫学发展的趋势。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 |
1 |
0 |
0 |
0 |
|
|
|
|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骨髓、胸腺的结构与功能。
2.外周中枢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脏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 |
1 |
0 |
0 |
0 |
|
|
|
|
第三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2.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的概念。特异性:(1)抗原表位的概念;(2)抗原表位的类型;(3)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4)表位-载体作用;(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3.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2)宿主方面的因素;(3)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4.抗原的种类:(1)根据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n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2)根据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3)根据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4)、其他分类。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1)超抗原:概念与种类。(2)免疫佐剂的概念与种类;(3)丝裂原。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 |
2 |
0 |
0 |
0 |
|
|
|
|
第四章 抗体
1.基本概念:抗体(Ab),免疫球蛋白(Ig)。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3.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1)免疫球蛋白的类型;(2)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3)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isotype)、同种异型(allotype)。独特型(idiotype,Id)。
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Ig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2)Ig 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5.各类Ig的特性和功能:IgG的特性与功能,IgM的特性与功能,IgA的特性与功能,IgD的特性与功能,IgE的特性与功能。
6.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4 |
2 |
0 |
0 |
0 |
|
|
|
|
第五章 补体系统
1.补体的概述: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替代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3.补体系统的调节:(1)调控经典途径C3和C5转化酶;(2)调控旁路途径C3和C5转化酶;(3)膜复合物的调节。
4.补体的生物学意义:(1)补体的生物功能: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免疫黏附、炎症介质作用。(2)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抗感染防御机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5.补体与疾病的关系:(1)遗传性补体缺损疾病;(2)补体与感染性疾病;(3)补体与炎症性疾病;(4)补体与器官移植。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5 |
2 |
0 |
0 |
0 |
|
|
|
|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理化特征、分泌特点、产生和作用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家族、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 、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家族 、其他细胞因子。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免疫调节,、刺激造血、促进凋亡、促进创伤的修复。
4.细胞因子受体的作用。受体的分类,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5.细胞因子与临床。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6 |
1 |
0 |
0 |
0 |
|
|
|
|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1.基本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 HLA , HLA复合体。
2.人类MHC(HLA-复合体):定位,结构(经典MHC-I类基因和II类基因, 免疫相关基因,免疫无关基因)。
3.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
4.HLA 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HLA-I 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HLA-II 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
5.HLA 的生物学功能:⑴参与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⑵约束免疫细胞相互作用(MHC限制性);⑶辅助T细胞的活化;⑷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⑸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⑹ 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作用。
6.HLA与临床医学:(1)HLA与器官移植;(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3)HLA和疾病关联(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7 |
1 |
0 |
0 |
0 |
|
|
|
|
第八章 B淋巴细胞
1.B细胞的分化发育: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
2.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40 CD80和CD86 CD80(B7.1)和CD86(B7.2)其他黏附分子。其他:CD20、CD22、CD32。
3.B淋巴细胞的亚群:B-1细胞、B-2细胞
4.B淋巴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中和作用、调理作用、参与补体溶菌作用、ADCC),提呈可溶性抗原。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8 |
1 |
0 |
0 |
0 |
|
|
|
|
第九章: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1)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2)T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2.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TCR的结构和功能,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CD4分子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D28 、CTLA-4、ICOS、PD-、CD2、CD40配体、FA-1和ICAM-1),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3.T淋巴细胞亚群:(1)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2)abT细胞和gdT细胞,(3)CD4+T细胞和CD8+T细胞(4)Th、CTL和Treg 细胞
4.T淋巴细胞的功能: (1)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2)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9 |
1 |
0 |
0 |
0 |
|
|
|
|
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抗原加工、抗原 提呈的概念 ;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
2.树突状细胞: 来源 、分布与分类;共同特征; 生物学功能 。
3.抗原提呈:外源性抗原加工与提呈途径(MHCⅡ类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途径(MHCⅠ类途径;(3)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4.各种APC提呈抗原的主要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0 |
0 |
0 |
0 |
0 |
|
√ |
|
|
第十一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的概念 ; 免疫应答的类型 ; 免疫应答的场所;免疫应答的过程。
2.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3.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活化的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4.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5.细胞免疫的效应机制: Th细胞介导的效应;Tc细胞介导的效应 。
6.细胞免疫的生物学功能:Th细胞的效应功能,CTL细胞的效应功能,记忆性T细胞。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1 |
2 |
0 |
0 |
0 |
|
|
|
|
第十二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Th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第二信号);B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 Th细胞在B细胞应答中的作用;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2.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对TI-1抗原的应答 ; 对TI-2抗原的应答 ; 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特点及意义
3.抗体产生的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规律;顺序规律;抗体产生规律的意义。
4.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中和作用(中和外毒素,中和病毒);调理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的作用;参与超敏反应。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2 |
2 |
0 |
0 |
0 |
|
|
|
|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体内屏障。
2.固有免疫细胞概念与种类。
(1)单核/巨噬细胞:来源及分化;形态特点;主要表面标记;膜式识别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IgGFc受体、补体受体,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加工提呈抗原、免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杀伤病原体的机制。
(2)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来源; 主要表面标记及其功能:识别HLA I 类分子的杀伤活化或抑制受体(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识别非HLA I 类分子的杀伤活化受体,IgGFc受体;NK细胞的功能(介导ADCC,杀伤活化受体介导的杀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NK细胞自身免疫耐受机制。
(3)NKT细胞:主要表面标志,分布,TCR的识别特点,功能 。
(4)γδT细胞:主要表面标志,分布,TCR的识别特点,功能。
(5)B-1 细胞主要表面标志,分布,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
3.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4.固有免疫应答: (1)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2)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3)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3 |
0 |
0 |
0 |
0 |
|
√ |
|
|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生条件;基本过程;分类。
2.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变应原,IgE抗体,肥大细胞及相关细胞,生物活性介质);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胃肠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及防治原则(寻找过敏原,皮肤试验,特异性脱敏疗法,药物防治)。
3.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组织、细胞的损伤机制);临床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抗体针对交叉反应性抗原所致的疾病,抗受体型Ⅱ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4.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IC沉积的条件,IC引起的组织损伤及致病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局部免设复合物病,全身免疫复合物病);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5.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Ⅳ型超敏反应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临床常见疾病(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其他)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4 |
2 |
0 |
0 |
0 |
|
|
|
|
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测方法
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 。
2.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方法(血清学反应的种类):凝集反应(直接、间接、间接凝集抑制,协同凝集,抗人球蛋白试验);沉淀反应(单向琼扩,火箭电泳,双向琼扩,对流免疫电泳等 ),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病毒中和试验,毒素中和试验)。
3.免疫标记技术的概念 与常用方法(免疫酶标技术 -ELISA ,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技术,免疫印迹试验,免疫沉淀)。
4.检测免疫细胞的方法: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T 细胞功能测定(T细胞增殖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细胞因子检测,皮肤试验); B细胞功能的检测(空斑形成细胞检测,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ELISA-空斑试验)其他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NK 细胞活性检测,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5.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5 |
0 |
0 |
0 |
0 |
|
√ |
|
|
第十六章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特点,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剂(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合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人工自动免疫注意事项(接种对象,剂量,途径,接种后反应,禁忌症);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特点,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剂(抗毒素,正常人丙球和胎球,人特异性Ig),人工被动免疫注意事项(防止超敏反应,注意早期足量,不滥用丙球 )。
2.免疫治疗:生物应答调节剂: ①重组细胞因子(IFN,Ils,CSFs,TNF);②化学合成剂(AS-1014,MDP,ISO);③微生物制剂(OK-432,卡介苗);④单克隆抗体及其交联物;⑤过继免疫细胞(LAK,TIL,细胞因子基因重组免疫细胞)。免疫抑制剂:①微生物制剂(CsA,FK-506);②化学合成制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Cy);③生物制剂(ALG,酯质体)。免疫重建:①骨髓移植(同种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②胚胎肝移植。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6 |
2 |
0 |
0 |
0 |
|
|
|
|
五、实践环节
1.非特异性免疫(血清总补体测定等), 3 学时。
2.凝集反应, 3学时。
六、考核方式
闭卷;
闭卷考试成绩占90 %,实验成绩占10 %。